第七章 突破(第6/13頁)

 

李漢魂、林彪兩人,皆敢於主動出擊、敢於抗命而戰。

 

李漢魂由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提升為第四軍二十五師師長。

 

林彪由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一營三連排長,提升為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三營七連連長。

 

李漢魂成為林彪直接上級的上級的上級。

 

因為當時林彪的地位低,後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李漢魂並不知道威名赫赫的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竟然出自他的部下。

 

兩人交往的第二次,是八一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與二十四師師長葉挺、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皆是黃埔陸軍小學第六期的同學。李漢魂畢業時是全校第二名,在三人中學習成績中最好。

 

三位同學在南昌,卻兵戎相見。

 

共產黨員葉挺參加了南昌起義,還是起義的骨幹和主力。國民黨員張發奎和李漢魂則想阻止這場起義,且商量好借在廬山開會之機,扣留葉挺。

 

葉挺不上廬山而率部隊去南昌,李漢魂就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他手下的三個團,除七十四團外,七十三、七十五團的基礎,皆是原先葉挺的獨立團,李漢魂根本無法控制。8月1日早晨,他找來七十三團團長周土第,做最後的爭取。他悄聲對周說:“張總指揮很稱贊你,要重用你,希望你跟他走,不要跟共產黨走。”

 

談話無效,二十五師的七十三團、七十五團及七十四團重機槍連於8月1日下午拉出駐地,直趨南昌。李漢魂得訊,與總指揮張發奎帶著衛隊營跳上火車直追,還想把部隊拉回來。追到德安車站以北他們向起義部隊喊話,遭到猛烈的火力回擊。張發奎與李漢魂狼狽萬分,跳車而逃,衛隊營則在德安車站被包圍繳械。

 

當時擔任殿後任務、在德安車站以北向張發奎、李漢魂乘坐的列車開火的,就是林彪所在的第七十三團。

 

這是李漢魂與林彪的第二次交往。

 

只有在同一戰壕中,才有上下級之分。道路不同,便就是對手。

 

林彪與李漢魂的這兩次交往,李漢魂竟然長期不知。

 

第三次即此番的延壽之役。此時李師長手下的林連長已經是紅軍主力第一軍團的軍團長,而李漢魂則在多年軍閥混戰、派系傾軋中漂浮不定,雖然還是師長,但獨立第三師與當年鐵軍之第二十五師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出任紅軍主力軍團長的林彪,再也不是當初只指揮一個排、一個連的林彪。

 

李漢魂也不再是當初那個單純得只知道一往無前的李漢魂。

 

延壽之役第二天,從延壽向九峰挺進途中,因濃霧細雨,加上雙方聯絡不暢,獨三師與葉肇的第二師發生誤會,沖突持續兩個小時,雙方傷亡不小。李漢魂正在搞延壽之役的戰報,便順手把這次誤會中的傷亡數字也加上,將延壽之役弄成了一個規模相當的戰鬥。

 

延壽之役既可使陳濟棠從連失兩道防線的責任中脫身,也可使他和紅軍的協議及對粵局的安排泡湯。陳濟棠立刻擬定兩封電報。一封致蔣委員長呈報粵軍戰績:“獲槍六千,收復城口”;另一封則是敲打李漢魂等人:

 

伯豪兄:

 

關於金樽坳戰報,備悉。我軍以“保境安民”為主。

 

陳伯南穗總參××

 

收到電報的李漢魂絕對不是傻瓜。

 

陳濟棠對李漢魂微妙不言的指責,盡在“保境安民”四字之中。

 

延壽之役發現了紅軍一、三、五、九軍團的番號,蔣介石認為是弄清紅軍情況最有意義的一仗。在此役之前,蔣軍空軍負責偵察紅軍動向,卻總是摸不到真實具體的情況。延壽之役使蔣最終判斷紅軍的突圍不是戰術行動,而是戰略轉移。

 

蔣介石對粵軍的延壽之役後來一再嘉勉。李漢魂也因此見重於蔣。

 

但自此之後,李漢魂師雖然奉命沿著紅軍西進的道路尾隨追擊,卻再沒有和紅軍發生過戰鬥。

 

後來非陳濟棠嫡系的余漢謀、李漢魂等人先後擁蔣反陳,但在蔣面前什麽當說、什麽不當說還是知道的,他們都沒有向蔣泄露陳濟棠給紅軍讓路的秘密。不是因為忠於諾言,因為自身也參與其間。

 

至於直接參與陳濟棠與紅軍協議的人,從神秘的“李君”,到楊幼敏、黃質文、黃任寰等人,更是多少年來一直守口如瓶,至死也沒有一人將此事見諸文字。

 

謎底直到1982年才解開。該年10月,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何長工發表回憶錄《難忘的歲月》,其“粵贛風雲”一章中,這位當年的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披露出長征前夕他親自參與其中的這段鮮為人知的內幕。

 

畢竟時過境遷,那些把何長工老人的回憶當做重復陳年故事的人們,一定在看到這一章以前就合上了書本。隱蔽了48年的秘密仍舊躺在《難忘的歲月》之中,維持著歲月的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