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順天逆民秦統一(第4/5頁)

三、秦昭王時代(前306—前251年)。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階段。在這一時期,秦國在宣太後和秦昭王的堅強領導下,任用魏冄,內政安穩,外交靈活;軍事上任用大將白起,通過伊闕之戰,殲滅了二十萬韓魏聯軍,使韓國和魏國失去了抗衡秦國的力量;通過長平之戰,殲滅了四十萬趙國軍隊,使趙國失去了抗衡秦國的力量。這時候的秦國,三分天下有其二,領土和實力,已經遠遠淩駕於六國之上;這時候的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大戰役(伊闕之戰、長平之戰和滅楚之戰)已經打贏了兩場,統一天下的大局已經定型,攻滅六國的大勢已經難以逆轉。

四、秦始皇時代(前246—前221年),這是完成統一的最後階段。在嬴政年幼不能親政的十年間,政權由華陽太後、夏太後、帝太後代理,主持國政的呂不韋、昌平君,主持軍事的蒙驁和王龁都是先王以來的老臣,維系著內政外交和東進政策的穩定。嬴政二十二歲親政,在祖母華陽太後的督促之下,依靠表叔昌平君等人平定嫪毐之亂,放逐了母親帝太後。事後,他接受齊國使者茅焦的建議,迎回母親,明智地在祖母和母親之間求得平衡,不僅妥善地處理了危機中的秦國政局,也妥善地處理了復雜的多國政治關系。

嫪毐之亂,是嬴政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磨煉,他順利地經受了考驗,一位有為君王的成長形象由此充分地展現出來。嬴政親政以後,華陽太後威臨王室,丞相昌平君輔佐國政,老將王翦領軍出征,年輕的秦王繼承傳統,開始領導秦國沿著既定的路線繼續東進。華陽太後去世以後,嬴政開始專權,罷斥老臣,放逐昌平君和王翦,強力推動統一的車輪急速猛進,結果遭受了第一次滅楚之戰的重大失敗。不過,嬴政跌倒後又爬起來,他承認過錯,再次起用王翦,取得了滅楚之戰的最後勝利,完成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如果我們以秦統一天下的過程為背景,將秦始皇的前半生放在這個背景中作一鳥瞰式的概觀的話,大致可以做出一個形象化的評語。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宛若一場四乘一百的接力賽,秦始皇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比作四人接力賽中的最後一棒,在遙遙領先、勝局已定的跑道上,他接棒沖刺,曾經跌倒,又堅強地爬起來,一鼓作氣跑到了終點,成了頒獎台上的領獎者,歷史鏡頭的聚光點。在這個歷史的聚光燈下,他展現出來的人格是隱忍頑強、堅決果斷;他展現出來的政風是明察謹嚴、知過即改;他展現出來的歷史形象,是一位歷經了種種艱難磨煉,正在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強勢明君。

5. 天意難測民意重

一位年幼君王,經歷了種種磨煉,一步一步成長起來,成為強勢明君,盡管遭遇過失敗和挫折,但他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成為歷史聚光燈下的千古一帝,這就是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陽光向上,可以說是正面投影的光輝形象。

投影出這個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運動。這個歷史運動結束了西周以來的列國並立,代之以統一帝國;這個歷史運動結束了遠古以來的親緣氏族社會,代之以新的編戶齊民社會。這個歷史運動,宛若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這種歷史大趨勢,經典作家稱之為歷史的必然,星相學家稱之為宿命,我稱之為天意。

中國有句古話說,時勢造英雄。何謂時勢?時,時局也;勢,趨勢也。時勢就是歷史大趨勢,就是歷史的必然,就是天意的體現。西周王室衰落以後,由新的政治社會秩序取代舊的政治社會秩序的歷史運動開始啟動,諸侯兼並,列國爭霸;到了戰國時代,各國稱王,齊秦兩國先後稱帝,天下走向統一帝國的趨勢逐步明顯。正是在這種大趨勢當中,秦國以它特有的條件順應了天意,成為實現天意的工具,逐一消滅列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帝國。

秦帝國建立以後,秦始皇五次巡遊天下,刻石記功,宣揚統一天下的大義。嶧山刻石文曰:“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碑文大意是說:“回首亂世之初,紛爭由分封列國開始。從此以後,戰爭無日不有,鮮血遍地長流。古往今來的混戰局面,歷代不能改正,五帝不能禁止。當今時代,皇帝統一天下,戰爭不再出現,災害得以消滅,百姓康泰安定,永久享受和平的恩惠。”我讀嶧山刻石碑文,不僅感到字句鏗鏘,意義深遠,更進而感受到此時此地的秦始皇,登高遠望,志得意滿,儼然是天意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