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接替呂不韋做丞相?

1. 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亂平定以後,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處死,呂不韋免相自殺,帝太後失勢,喪失對於秦王嬴政和秦國政局的影響力,趙系外戚勢力徹底地崩潰,秦國的政壇將大規模地洗牌重組。在這種形勢下,由於趙系外戚的崩潰而留下的政治權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勢力和新的政治人物來填補。

然而,奇怪的是,對於秦國歷史上這樁大事,史書上完全沒有提及。不但沒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個更大的漏洞:呂不韋免相以後,新任的丞相是誰?沒有消息。不僅如此,從呂不韋免相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天下,秦國的丞相又是誰?也沒有下落。呂不韋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統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間整整十六年。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逐一消滅六國的時間段,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變動最為劇烈的時間段,恰恰在這段時間裏,秦國政府的總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說是有些蹊蹺,也不能不說又是一件難解的歷史疑案。

為了破解這樁疑案,我們必須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亂。嫪毐作亂被察覺後,秦王下令鎮壓,“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這道命令,被稱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這三位大臣中,呂不韋是從秦昭王時代就活躍於商界政壇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亂時,他身任相國,是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下令由他來主持平叛是當然的事情。然而,我們已經講過,呂不韋是由商人轉型的政治家,長於算計和謀略,他也是文化事業的倡導者和推進者,曾經廣召各國人才,主持編修《呂氏春秋》。不過,呂不韋缺少軍事經驗,沒有真正帶兵打過仗,他一生中參加過的唯一一次準軍事行動,是莊襄王元年主持秦滅東周君。當時的東周君,是一個毫無軍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滅東周君,僅僅是一次基於軍事壓力的外交行動而已。所以我們說,嫪毐之亂暴發後,呂不韋只是詔令下達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領兵前往鹹陽實施平叛的人物,應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來看,昌平君和昌文君應當是地位僅次於呂不韋,居於秦國政權中樞的重量級大臣,他們是忠誠地站在秦王嬴政一邊,全力輔佐嬴政親政的權勢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號,他們是擁有封號和領地的大人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擁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號的這兩位重量級人物,究竟是什麽人,他們姓甚名誰,擔任什麽官職,為什麽會在緊急情況下臨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動?所有這一切,《史記》中都沒有明確的交代,這就不能不說是有些奇怪了。

對於這件奇怪的事情,我們只能解釋為秦國政府的記載曾經有所隱瞞和刪改,到了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時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這兩位與呂不韋齊名、在平定嫪毐之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重量級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在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找到了有關昌平君身世的線索。《史記索隱》說:“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記索隱》的這個材料,是司馬貞從所見到的古史當中引用的,這部古史今天已經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馬遷也沒有見到過,非常珍貴。《索隱》的上述材料告訴我們,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史書上失載了他的姓名。這一句話,也許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謎的關鍵。

不過,《史記索隱》所提供的線索過於簡單,一位楚國的公子,為什麽會出現在秦國政權的中樞,他又為什麽會在秦王嬴政面臨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的時候,出面平叛,化解危機,扶持嬴政順利親政?這一切,都增加了昌平君這位歷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誰呢?

由於在秦國的有關記載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們只能根據他是“楚之公子”這條線索,暫時離開秦國,到楚國的歷史中去尋找可能的蹤影。

2. 又一樁質子事件

嫪毐之亂這一年,以公歷計數,是公元前238年;以秦國的年歷計數,是秦王政九年;以楚國的年歷計數,是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就在這一年,楚國也有大事發生:第四十一代楚王考烈王熊元(元,又作完)死去,兒子熊悍即位,成為第四十二代楚王,史稱楚幽王。

當時楚幽王還很年幼,為了爭奪輔政權,幽王的舅舅李園殺死了多年執掌楚國國政的權臣、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開始主導楚國國政。

楚考烈王多子,其中有四個兒子在史書上有記載,他們是熊悍、熊猶、負芻和昌平君。這個重要的信息,也是《史記索隱》提供給我們的。在《史記索隱》為《春申君列傳》作的注解中,有一條材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