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第2/5頁)

陳廷敬問道:“明珠大人,廷敬哪道折子看錯了,您指出來,我往後也好跟您學著點兒。”

明珠說:“廷敬這麽說,我就不敢多嘴了。但出於對皇上的忠心,我又不得不說。這些是皇上恩準了的,已成聖旨,我就不說了。單說這陽曲縣百姓捐建龍亭的事,您以為不妥,可我琢磨,皇上未必就是這麽看的。”

陳廷敬說:“明珠大人請聽我說說道理。”

明珠大搖其頭,臉上始終笑著:“您想說什麽道理,我不用聽就明白。那只是您的道理,未必就是皇上的道理!這道折子的票擬要重寫。士奇,我口授,你記下吧。”不由陳廷敬再分辯,明珠就把票擬重草了。

次日皇上禦門聽政,明珠上奏山西陽曲百姓自願捐建龍亭事,以為此舉應嘉許,建議將此疏請發往各省,供借鑒參照。

皇上聽著,臉露喜色,說:“朕這《聖諭十六條》,雖說是教諭百姓的,也是地方官員牧民之法,至為重要。朕這些話並不多,總共才十六句,一百一十二個字。只要各地官員著實按照這些管好百姓,百姓也依此做了,不怕天下不太平!”

大臣們都點頭不止,陳廷敬卻上奏地方捐建龍亭一事不宜提倡。眾皆驚訝,暗想陳廷敬可闖大禍了。

皇上果然臉色大變,逼視著陳廷敬說:“陳廷敬,你是朕南書房日值之臣,參與票本草擬。你有話為何不在南書房說,偏要到朕禦門聽政的時候再說?”

陳廷敬跪在地上,低頭奏道:“臣在南書房也說了。”

皇上問:“陳廷敬,朕且問你,百姓捐建龍亭,如何不妥?”

陳廷敬說:“臣怕地方官員借口捐建龍亭,攤派勒索百姓。萬一如此,百姓會罵朝廷的!”

皇上大為不快,說:“你不如直說了,百姓會罵朕是昏君是嗎?”

陳廷敬叩頭不止:“臣雖罪該萬死,也要把話說穿了。古往今來,聖明皇上不少,他們都頒發過聖諭。如果古今皇上的聖諭都要刻在石碑上,天下豈不龍亭林立,禦碑處處?”

皇上橫了眼陳廷敬,說:“朕不想聽你咬文嚼字!國朝鼎定天下已三十多年,雖說人心初定,畢竟危機尚在。朕需要的是人心!百姓自願捐建龍亭,這是鼓舞人心之舉,應予提倡!”

陳廷敬道:“啟奏皇上,臣曾說過,以臣供奉朝廷二十多年之見識,大凡地方官員聲稱百姓自願之事,多是值得懷疑的!山東原說百姓自願捐獻義糧就是明證!”

皇上大怒:“陳廷敬,你存心同朕作對!”

陳廷敬誠惶誠恐道:“微臣不敢!”

皇上拍了龍案,說:“朕說一句,你頂兩句,還說不敢?你要知道,當今天下大事,就是安順人心!”

陳廷敬仍不罷休,道:“臣以為,當今天下最大之事,乃是平定雲南之亂。蕩平雲南,最要緊的是籌足軍餉,厲兵秣馬。多半文銀子,多一個箭鏃;多半兩銀子,多一柄大刀。百姓縱然有銀子捐獻,也應用在緊要處,充作軍餉,而不是建龍亭!”

這時,高士奇上前跪下奏道:“啟奏皇上,臣以為陳廷敬所說,興許有些道理。龍亭一事,臣還沒想明白。只是覺著陳廷敬執意己見,不會全無道理。臣曾讀陳廷敬詩,有兩句寫道,納諫誠可貴,聽言古所難。可見陳廷敬平日凡事都另有主見,只是放在心裏沒說而已。”

皇上聽罷大怒:“啊?納諫誠可貴,聽言古所難!好詩,真是好詩呀!陳廷敬,在你眼裏,朕真是位不聽忠言的昏君?”

陳廷敬把頭叩在地上梆梆響:“臣罪該萬死!臣的確寫過這兩句詩,但那是臣感嘆往古之事,並沒有詆毀皇上的意思!”

皇上冷冷一笑,說:“陳廷敬,你是朕向來倚重的理學名臣,你治學講究實用,反對虛妄之談。在你的筆下,沒有蹈高臨虛的文字,字字句句有所實指!”

陳廷敬百口莫辯,請罪謝恩而起,呆立班列。陳廷敬剛才叩頭半日,額頭已經紅腫。張善德看著過意不去,悄悄兒朝陳廷敬使著眼色。

皇上下了諭示:“山西建龍亭的疏請發往各省參照!各地所建龍亭,形制、尺寸,都要有一定之規,切勿失之粗俗。”

下了朝,張善德悄悄兒跑到陳廷敬面前寬解幾句,又說:“陳大人,不是小的說您,您也太實在了。叩頭哪用得著那麽重?看把頭都叩壞了。告訴您,這殿上的金磚,哪處容易叩得響,哪處聲音總是啞的,我們做公公的心裏都有數。下次您要叩頭,看我的眼色,我指哪兒您就往哪兒跪下,輕輕一叩頭,梆梆地響。皇上聽得那響聲,就明白您的一片忠心了!”

陳廷敬謝過張善德,回了翰林院。他早聽說宮裏太監漁利花樣很多,就連金鑾殿上的金磚都是他們賺錢的竅門。有的大臣放了外任需面辭皇上,叩頭總想叩得響亮些。便有公公索銀子,再暗中告訴人家應往哪裏叩頭。今兒聽張善德說了,方知果有此事。不過張善德倒是個忠厚人,陳廷敬沒見過他對人使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