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河朔嶽飛(第2/8頁)

他單騎出營,再出現時已經是金軍的一員了……關師古投敵了。這消息讓吳玠驚喜,他沒等這事兒傳出陜西大地,立即派人搶過去接收關師古的士兵。這是本錢,是他壯大自己的千載難逢之機!

回到嶽飛身邊,劉經想要趁他在建康作戰時先殺光他的家小,再謀奪他的留守部隊,壯大之後,再趁他與金軍血戰之時趁火打劫、吞掉一切。

這樣的人是民族敗類,就算不吞並,也必須殺掉。

嶽飛將宜興縣張渚鎮的駐軍很快遷移,這是意料之中的。他於國勢危難中奇跡般地擊敗金軍主將,收復名城建康,這是必須要大力嘉獎的。

甚至,為了激勵士氣,轉移戰敗的實情,宋朝還要樹立起嶽飛、韓世忠的英雄典型來。

實際上,宋朝也是這麽做的。黃天蕩之戰後,韓世忠的地位極速上升,趙構下了六道嘉獎令,升他為檢校少保、武成感德軍節度使、神武左軍都統制。

韓世忠一舉奠定中興大將的地位。

反觀嶽飛,他也升官了,被任命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轄區在揚州以東,泰州至南通一帶。這也算是有了頭銜,有了地盤,怎麽也應該高興吧。但他並不高興,而是第一時間寫奏章辭官。

有宋一代,官場的規矩是皇帝賞的東西,別管你有多喜歡,至少也要推辭兩次以上,直接收下的話,會被人鄙視,“吃相實在太難看了”。

嶽飛的推辭卻不是這一套,他是真的要辭官。這個位置在平時來看,在以後的歷史裏,都代表著很大的榮耀和實權,可唯獨在這個時間段裏,對他來說是個巨大的侮辱!

環顧一下四周,跟他同級別的同事是這樣一群人,如揚州鎮撫使郭仲威、承州(今江蘇高郵縣)鎮撫使薛慶、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鎮撫使李成、河南(今洛陽)鎮撫使翟興、楚州(今江蘇淮安縣)鎮撫使趙立、滁州鎮撫使劉位等。

這些人的身份是“遊寇”。

建炎南渡,宋室再續的這段時間裏,趙構的敵人除了金軍之外,還有“寇”。寇分為兩大類,其中一個就是遊寇。說起來這真是個悲劇,所謂遊寇的“遊”字,其實充滿了光榮的內涵。這些人本是在江北自發形成、與金軍抗爭的義軍,失敗之後,隊伍不散,轉戰流落到江南。

他們是為國出力的戰士,是國家的財富,本應作出更大的貢獻,可是,以趙構為首的建炎集團把他們定為“寇”,因為他們是流動性的,所以是遊寇。

為了安置他們,趙構就把他們固定在長江一線。說得好聽些,是繼續為國出力;說得難聽些,就是讓他們與金軍、偽齊軍對耗,最好雙方都死幹凈了,讓南宋省心。

讓人家出力,總得給些頭銜吧。前面那位官場妖孽範宗尹曾經下令,在長江防線一帶設立若幹個“藩鎮”,自籌糧餉,自負傷殘。上面提到的那些老兄,就是這一批了。

可嶽飛想不通,為啥要把他跟這些人等同起來?

其實,這就是嶽飛一生的悲劇根源。嶽飛的出身有問題,他不是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這三位都是正規軍出身,是老牌的西軍大將。人家根紅苗正,還第一時間和皇帝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關系。而且,從嚴格意義上說,嶽飛的軍隊資歷裏的每一步,都是趙構最不喜歡的。

他出身農民,沒人引薦;他曾是王彥部下,王彥是八字軍首領,八字軍有自發基礎,王彥與官方對立;他是宗澤部下,宗澤……還用說嗎?這是趙構最不願面對的一個人;他又曾是杜充的部下,杜充……是讓趙構上當受騙的人。

凡此種種,一點都不招趙構喜歡,他自始至終也不是建炎集團的嫡系。能打又怎樣,宋朝需要的不是大將、勇將,而是良將!

關於這些,嶽飛一直沒有領悟。他正在做對國家民族負責的事,覺得這樣就足夠了。於是,他在這時辭官,可是被拒絕了,最後只好按期上任。

在泰州防區,嶽飛做了一件很著名的蠢事。當時是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十月左右,金軍大舉進攻江淮一帶,重點攻擊目標是楚州。宋廷下令楚州周邊所有軍鎮全力赴援,結果鎮撫使們不動,張俊不動,劉光世也不動,派出了他的強力將軍集團,慢慢向楚州移動。

韓世忠本來想動,趙構下令他不許動。由於他平定苗、劉事變時非常神勇,江南宋室已經把他當成護法神了,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輕動的最可靠的力量。

只有嶽飛迅速向楚州靠攏。

楚州在嶽飛趕到之前陷落。這在以後成了別人非議嶽飛的一大利器。嶽飛怎麽可以置楚州安危於不顧呢?他為什麽就沒能迅速趕到,擊潰金軍,解楚州之圍呢?

連建康都能收復,怎麽可能救不了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