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太後英明(第4/9頁)

只有兩個方面。一是蔡京等人的能量超強,一邊在宋朝全境刮地皮,邊刮邊玩,供養著整個上層建築空前的糜爛生活。這是主流說法,可是按照主流們的記載,宋朝民間的地皮早就被王安石、章惇刮到地核了,根本一點油水都沒剩下,這是變法派的最大罪證,不容更改的。

前後矛盾,哪個準?總不能一種罪殺兩條命吧。

第二個可能是宋神宗的錢流傳了下來。宋朝的官方記錄是相當的混亂,在主流說法之外有各種版本的坊間傳說,其中就有神宗新政產生的金錢一直到北宋滅亡還有余存。

那麽到徽宗時還有,哲宗時怎麽就空了呢?

既然發動了這麽大規模的戰爭,連遼國都得罪了,在大好形勢下怎麽會輕易就放棄了呢?一定是有原因的,原因絕對不是錢!

那只是一個掩蓋、一塊遮羞布而已,用來擋著一個個不足為外人道的醜聞。而年輕的哲宗皇帝就生活在這些醜聞裏,耗盡了自己短暫的生命。

醜聞之一,哲宗的婚姻。

話說這世上為什麽要分出男、女兩種人呢?各種答案都有,流雲的看法是,這是上帝為了阻止男人變成新的上帝,給男人下一個套兒。這個手腳做下後,男人們的生活就徹底變樣了,至少北宋男性的皇帝們,被女性的皇後、太後們不斷地折磨。

要命的還是總用一種手段。

當年劉娥給仁宗包辦了次婚姻,結果很不幸福;高滔滔有樣學樣,也按照自己的喜好給哲宗娶了個老婆,這件事從開始到結局就是個鬧劇,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可思議。

第一,選人。

皇後是一國之母,與皇帝為一體,何等的崇高尊貴,選誰來當,簡直是件天大的事。高滔滔也真的很重視了,她命令在京各級官僚家庭都要把適齡女孩兒的名單資料上報,由她率領的以各大宰執人員組成的核審團挨個挑選。

忙了大半年,終於有一位女孩兒殺出重圍,站在了命運之巔。這位女孩兒真是太出色了,首先她長得好,花容月貌;其次她品德好,貞潔賢淑;最後她出身好,是已故軍方第一人,戰功卓著的樞密使狄青的孫女。

這好那好,可惜高滔滔看不上。她以一個女人的直覺第一瞬間發現了問題,這個女孩兒無論如何不能當皇後,當了肯定天下大亂。

因為實在是太彪悍了,這位狄小姐居然有三個媽媽。分別是狄青長子狄谘的夫人、狄青次子狄詠的夫人、狄詠的妾。

有點亂,說白了也簡單,她是庶出的,最後那位妾才是她的親媽。這種社會地位讓她出生就很郁悶,被虐待後老爸一時心軟把她送給大伯去撫養。

這樣的情節一般來說對老年婦女很有殺傷力,如果女孩兒再長得柔弱婉約些,簡直就是她們的寵膩掌中寶。可惜這對高滔滔無效。高老太婆第一時間就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媽媽多,等於外戚多,等於對皇家權力的侵犯,後患無窮啊。作為對皇家權力正在進行時的侵犯者本人來說,這實在是太讓她敏感了。於是她下令,這次選的作廢,重新再選。

這一次她調整了選人的標準,給出了明確的條件——出身要低,家庭要小,為人要低調。只有這樣的孩子才好管理,才不會造反。

三個月之後,人選出來了。完全符合她的要求,女孩兒姓孟,爺爺是已故馬軍都虞侯孟元,外公是非常罕見的被新、舊兩黨共同鄙視的王廣淵。

王廣淵沒文憑,官卻當得不小,原因很簡單,他是高滔滔丈夫宋英宗的貼心人,鑒於宋英宗本人完全被高滔滔徹底貼心了,於是貼心數值被無限延伸,薪火相傳,孟家的女孩兒讓高滔滔很放心。

元祐七年五月十六日,哲宗大婚。這個婚禮簡直處處透著詭異,在舊黨這些號稱最正宗的儒學家的主執下,簡直不倫不類。

先是規格超高,高滔滔把整套宰執班子都派了出去,充當婚禮主持。首相呂大防任奉迎使、司徒韓忠彥任副使;太尉蘇頌任發冊使、王巖叟任副使;次相蘇轍為告期使、皇叔趙宗景為副使。此外像梁燾、劉安世這些人也都集體參與,各管一攤。

規格是真的很高了,可是婚禮舉行當天,堂堂的皇帝大婚,居然沒有鼓樂班子。

呂大防等人集體討論,引經據典,說這一天舉行大婚,就是不能有音樂鬧場。至於為什麽,一箱子一箱子的古書會砸過來,念整整一年的可能都有。

對此高滔滔服了,這票大臣們什麽事都敢跟她叫板,實在是惹不起他們。她想了想,沒音樂顯然是太寒酸了,可是有音樂婚禮會變成辯論大會場。怎麽辦呢,她想了個好辦法,《長編》記載,欽聖(高老太婆尊稱)雲:“更休與他宰執們理會,但自安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