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太後英明(第2/9頁)

阿埋、妹勒身邊沒多少人,不代表天都山周邊人少。那是西夏的最前沿也是最重要的防線,絕對是重兵駐守,只要稍微耽擱立即就是重兵合圍。

那時遠離大後方,全軍只有1萬人,就算嶽飛提前出生二十年,也別想把人帶回來。

說幹就幹,1萬精騎分成6路,悄悄溜過邊境線,向天都山掩了過去。話說這條路雖然是出國了,可是宋朝的大兵們還是很熟悉的。

天都山在李元昊時期不是一般的牛,李元昊把皇宮建在了這裏,二姨太被安置在這裏,每天每夜地泡在這裏,總之這裏是西夏集神聖、莊嚴、妖媚、糜爛於一體的集成地,不論哪一種都不許靠近不容侵犯。

可惜他的後人不止一次地丟了這座禦花園,最慘的一次被宋朝的軍神級大太監李憲帶兵殺了上去,一把火燒成了一片白地。依照宋朝人的傳統,收兵之後一路上的經過、地圖都詳細記錄歸档存根,成了每一個西北將官的必修課。

所以道兒是很熟的,尤其是還有折可適這個在血統上很標準的黨項人,實際上他幾乎每年都回老家探親,每次都殺得全身血淋淋的。次數多了,還擔心迷路嗎?

神不知鬼不覺地摸上了天都山,繞過一個個明樁暗樁,折可適、郭成順利抵達了錫斡井。遠遠地望過去,阿埋、妹勒的帳篷裏篝火旺盛、人影晃動,很明顯在進行冬天裏男人最愛的社交活動——烤肉喝酒。宋軍一見火冒三丈,士可忍孰不可忍,沖上去捆翻丫的!

嵬名阿埋、妹勒,這兩個有理想有實力一直在盼望春天的西夏主將就是這樣變成宋軍的俘虜的,直到被抓住的那一刻,他們都沒法相信這是事實,不是怕,實在是太冤了。

天都山沸騰了,6路宋軍各有任務,阿埋、妹勒落網的同時,仁多保忠也被襲擊了。他的運氣比較好,繼承了他父親仁多零丁兇殘謹慎的秉性,他的駐地稍微比阿埋的後移了些,這點平時不顯眼的距離救了他的命。當李忠傑發起攻擊時,這人的反應超快,一邊把身邊的親兵往前派,一邊掉頭就跑。

等李忠傑把他的部下都殺光後,發現他跑得太遠了,已經沒法追上。

接下來的事是對宋軍最大的考驗,天都山周邊的西夏重兵迅速合圍,快得讓宋軍稍微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普通士兵什麽樣就不說了,連主將折可適的戰馬都因為勞累過度沒法再跑。危急中郭成要把馬讓給他,要折可適突圍,他來斷後。

折可適明白,這是要舍一保一了,他無論如何都不同意,要死就死在一起。這是個英明的決定,是宋軍和西夏兵在本質上的區別。當折可適下這個決心時,他的士兵們瘋狂了,全軍在千裏奔襲之後展開決戰,戰鬥的結果讓人無法置信。

在理論上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事變成了事實,他們在天都山擊敗了西夏人數倍於己的駐軍,押著嵬名阿埋、妹勒沖出重圍,重新長途行軍,返回了宋朝邊境。這還只是一部分,他們還帶回來3000多名俘虜、10多萬頭牛羊,外加一個西夏公主!

這樣的戰績讓人無言以對,用最簡單的數字說話,假設宋軍1萬名騎兵滿員都在,也是每三個人押著一個俘虜外加趕著30只牛羊趕路,這樣的編制居然回到了本國國境,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只有一個答案,宋軍和西夏兵在本質上的區別。

近百年的宋、夏戰爭中,宋軍無論處於怎樣的劣勢,都會戰鬥到最後一刻。哪怕全軍覆沒,基本上也能拉上同等數量的敵人墊背;反觀西夏兵,他們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部隊的翻版。

一群土匪兵,打贏不打輸。贏了,他們玩命地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輸了,立即是一盤散沙只顧自己逃命,什麽榮譽了、主將安危了都是笑話。十幾年前仁多零丁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帶著全建制的部隊走在行軍途中,遇到突襲說死就死了,除了宋軍當時的決心、斬首欲望之外,西夏軍隊的缺陷也是主要原因。

總之一句話,在這段歷史裏,拋開感情談實際,宋、遼、金、西夏、蒙古各國軍隊中唯有西夏人讓人看不起。其他國家沒器械有勇氣,沒戰力有紀律,沒計謀有決心,唯有他們,是戰力低下不講信用朝秦暮楚唯利是圖尤其軍紀渙散的一個。

要說它為什麽能長期生存著,唯有一個原因——牛皮癬性質。藏在一片窮山惡水裏,打它沒油水,它打完了又躲回去,全部的國史就在重復這個過程,熬垮了宋朝磨金國,耗死了金國磨蒙古,直到徹底惹火了成吉思汗才把它在地球上抹平。

只留下幾座孤零零的叫西夏王陵的黏土堆,證明它曾經存在過。

說遠了,回到這次斬首行動成功後,宋朝方面不用說了,一系列的慶功受獎,哲宗在紫宸殿升座,提升章楶為樞密院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中太夫。折可適、郭成等邊官將士各有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