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黑暗前的黎明(第5/5頁)

打仗是個藝術,他利用了宋朝的壓力,就失去了戰爭的突然性。等到他想動手,宋朝邊境上最薄弱的那個地點,已經和幾個月前大不一樣。

開戰之初,宋、夏雙方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延州一帶。這裏要反駁一下傳統史書中的一些觀點,某些專家們一直鄙視宋朝,說他們昏庸到可笑的程度,不僅不敢打仗,更不具備戰略眼光。

錯。宋朝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弱點在哪裏,證據就是青澗城。

青澗城,在延州東北200裏處,是個極佳的戰略要沖。從宏觀上講,向右可以鞏固延州的防禦,向左可以聯通河東諸州的糧道,北方最為關鍵,它臨近西夏的銀、夏兩州,可以近距離攻擊!它是這樣的重要,稍微翻一下史書就可以得到證據,前朝在這裏修建過城池,名叫寬州。但年深日久,早己荒廢。

延州一帶的軍事形勢,也像這種廢城一樣,荒廢得太久了。說宋朝,它沒有辦法像秦始皇那樣修一條整體貫通的長城來防備敵虜,但漢人的作戰方式又需要有一個個可以依托的據點。這樣,就出現了寨、堡。這是一個個或獨立或聯體,依山傍水,互為犄角的戰鬥單位,散布在主要州郡之間,拱衛著宋朝的邊疆領土。

歷史證明,這比長城更有效,因為長城是不動的,純防禦的,而寨和堡可以隨時向前修建,每前進一步,就得到了一步的領土,就向敵人的心臟腹地壓近了一步。看似緩慢費力,但一勞永逸。

可問題是,在宋、夏戰爭的初期,這些都剛剛開始。延州一帶“地闊砦疏”,防備不嚴,“士兵寡弱”,“又無宿將”,而且延州的知州範雍是位老夫子,他敢於反對當年的劉太後重修玉清昭應宮,應該說有點膽量,可領兵打仗是另一回事。針對於這一點,宋朝有位絕世名將站了出來,他是開創了北宋史上第一個軍事世家的人物。

種世衡。

種世衡,字仲平,北宋無恥大隱士種放的侄子。叔侄之間,截然不同。他起步是文官,非常有魄力,一下子把太後和宰相都得罪了,被劉娥和呂蒙正(奇怪,呂蒙正早死了,可宋史裏就是這麽寫的)聯手趕出朝廷,到西北鄜州去當判官。看著很委曲,但人間的事就是這麽奇妙,他個人的早期不幸,造就了大宋西軍的一個傳奇,而且傳奇在延續,到他的次子、孫子時,種氏將門在北宋的作用無與倫比。

這一切,都從青澗城開始。

種世衡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戰略要沖,還有延州一帶防禦松散的現狀,他上書朝廷,要建這個城,但難度太大了,不是單純的施工問題,而是要一邊施工一邊打仗的問題。西夏人也早就盯著這裏呢。於是誰提出來誰去做,種世衡被派往寬州廢城,負責把這個超級軍寨建立起來。

種世衡一邊修一邊打仗,城墻終於都砌出來了,營房也都蓋好,可問題卻由兩個變成了三個。請問——這地方如此重要,為什麽現在荒廢了呢?

缺水,在城裏找遍了水源都沒有,城外邊雖然就有延水河,但那是死地。枯城無水,城外有河,一旦敵人截斷水源,滿城人不戰自亂。唯一的辦法就是打井,但是一直往下挖,直到150尺之後……挖到了巖石。這下子整個營地集體絕望,這活兒沒法再幹了。可種世衡開始翻腰包,這不是民房建築,這是軍事行動,無論如何必須挖出水來。

每砸出一畚箕的碎石,我賞一百錢。重賞之下,一擔擔的碎石被提出深坑,泉水終於湧了出來。“青澗城”這個名字就是這麽來的,用來紀念這可貴的水源。

超級軍寨終於搶在戰爭爆發之前建了起來,它的意義深遠,不只在戰鬥本身,或者戰略威懾,稍微把眼光向四周看一下,別太遠,只在近處就會了解它獨一無二的奇妙性。它的左下方是金明寨,那是整個延州區域漢人兵力最強的據點,只要產生呼應,就會形成一道防守鏈條;

左上方是一連串的羌族部落,那是漢人對付西夏人的最有力的武器,以夷制夷,百試百靈,這時離得近些,才能更深層次地搞好關系,種世衡早就把他們列入了自己嫡系的名單。歷史也證明,他真的成功了。可這些都是細節,把目光再放高放遠,就會發現一個讓世代中國人都無奈的事實。

國土實在是太大了,邊境線實在是太長了,只要敵人想入侵,那麽千萬裏之間可以任意挑選。金明寨、青澗城等等等等,都只是威懾,在防守任務上,注意是徹底地防守,只有封鎖了整個疆土的長城可以做到這一點,可那在宋朝是個近於妄想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