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慈禧前傳 第九章(第3/27頁)

慈安太後老實,還以為他在謙辭,慈禧太後卻把他的每一個字都聽清了,一面“親裁大政”,一面“妄參末議”,交易已經成功,所差的只是一個字的斟酌。既說“妄參末議”,那麽,她說:“就稱‘議政王’吧!”

“是!”恭王欣然磕頭謝恩。

“請起來,請起來!”慈安太後一疊連聲地說,同時賜坐賜茶,從容商談改組政府的計劃。

名分已定,恭王第一次正式敷陳大政,那侃侃而談的神情與以前各次見面,出語吞吐隱約,諸多顧忌,大不相同。他首先提到肅順的黨羽,遍布內外,要制裁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今看來諸事順手,但如處置不善,大局不能穩定,會影響前方的軍事。

這樣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一個結論,為求大局穩定,非安撫各方,特別是要爭取漢人和蒙古的助力。軍機處和部院大臣的調動,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慈禧太後不斷點頭稱是,但心裏明白,恭王這套話是要打個折扣的,至少桂良和寶鋆的入軍機,實無私心在內?同樣地,慈安太後也對寶鋆有反感,只因為先帝痛恨此人。於是,她又想到先帝提起過的幾個人,問道:“那個倭仁,現在幹什麽來著?”

這使得恭王又生驚訝,他不知道這位忠厚老實的太後,怎會知道有倭仁這個人?“倭仁是奉天的戶部侍郎,現在奉派到朝鮮頒詔去了。”恭王答說,“他是蒙古正紅旗,惇王的師傅。”

“倭仁的學問是好的。”慈安太後又說,“把他調到京裏來,看有什麽合適的差使?’

恭王靈機一動,隨即答道:“左都禦史愛仁調工部,把這個缺給倭仁好了。”

慈禧太後不知道倭仁是個怎麽樣的人,隨即說道:“左都禦史得要個方正些的人來當才好。”

“倭仁是道學先生,為人自然是方正的。”慈安太後看著恭王問道:“六爺,是嗎?”

“是!倭仁為人方正,就是稍微迂了一點兒。”

“那不怕。這年頭兒聰明的人太多了,倒是迂一點兒的好。”

話說到這裏,倭仁調升為左都禦史,可說已成定局,但慈禧太後偏偏不依,她不是跟誰為難,只是要測驗一下,慈安太後和恭王說定了的事,自己有沒有力量把它變更?而從這個測驗中,也就可以看出恭王之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程度?

於是她說:“我看先把倭仁召回來再說吧!”

“那也好。”慈安太後很快地讓步了。

這一來恭王不必再多說什麽。話鋒一轉,談到載垣,他所兼領著的宗人府宗令這個職務,自然得要開缺,而且為了約束宗室以及治載垣等人的罪方便起見,遺缺順理成章地又落到了恭王頭上。

由載垣談到肅順,慈禧太後又激動了:“他管了那麽多年的錢,又是戶部的,又是內務府的,自己花,自己報銷,刮得一定不少!六爺,你想,在熱河大家都苦得要命,他倒在那裏大興土木蓋大花園,這個人還有心肝嗎?不抄這種人的家,抄誰的家?”

“聖母皇太後見得是。”恭王答道:“臣已經派人先把他的宅子看守了,一草一木,不準移動。”

“好!還有熱河那面,也得派人去查封。”

恭王原就要抄載垣、端華和肅順的家,怡、鄭兩王府,出了名的富足,抄了他們的家,對空虛的國庫,大有裨益。而抄肅順的家,更希望抄出些大逆不道的罪證來,治他的死罪就更容易了。因此,對慈禧太後的指示,欣然應諾,跪安辭出養心殿,去辦了旨稿,再來面奏。

軍機處密邇養心殿,幾步路就走到了。只見三位大學士,以及內定的軍機大臣,包括沈兆霖都已到齊,恭王當面宣示了旨意,彼此道賀謙謝了一番,新的政府便算組成了。賈楨和周祖培告辭回到內閣。軍機六大臣,在恭王主持之下,關緊房門開了一次會,把當前要辦的幾件大事,談定了原則,分配了各人的任務。第一是京畿的治安,由文祥負責,其次是協調內閣,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集研議討垂簾的禮節章程,以及定顧命八臣的罪名,這個艱巨的工作,落在沈兆霖肩上。其余在外由寶鋆負聯絡奔走之責,在內由曹毓瑛主持章奏詔令。恭王自然是坐鎮軍機處總其成,桂良則以年齒行輩俱尊,只請他備顧問而已。

當他們商議停當之時,朱學勤已把恭王承旨轉述的旨稿,完全辦妥,正要全班進殿面奏兩宮時,文祥派到密雲去的專差楊達回來復命了。

為了要聽睿王和醇王捉拿肅順的結果,軍機大臣特為留了下來,傳令楊達進來面報。

捉拿肅順的後半段,是楊達親眼目睹的,所以他的敘述也是前略後詳。當肅順被押到睿親王坐守的“老營”時,他曾大肆咆哮,楊達描敘了他的反抗不服的神情,卻不敢引敘他的話,吞吞吐吐地越發引起大家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