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預備轉行?(第2/3頁)

盡管隨著巴黎和會的落幕,中國國內大規模的學生抗議活動已經日趨平息,但在發生過“九?二八慘案”的女師大,湯薌銘現在仍然能感覺到學生運動的氣氛並沒有完全消失。

湯薌銘快步來到了教學樓,將自己的請帖交給了一位負責接待的教職工,對方認出了他的海軍軍服,對他抱以和善的微笑,並將他帶到了一座很大的階梯教室裏。

此時距離上課時間還有一會兒,女大學生們正三三兩兩的抱著書本入座,盡管看到一位海軍軍人坐在旁聽席上,但學生們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她們有的打開了書本看起了書,有的則相互低聲的談論著一會兒即將開始的演講。

“小楊將軍上次在燕京大學的演講你們聽過嗎?據說當時座無虛席,好多教授也都來了呢……”

“聽說他是個很有幽默感的人……”

“是的,他在北大也講過一次,可以說盛況空前呢。”

“不過,聽說他對社會主義和布爾什維克思想很反感……”

“他是軍閥,沒聽說他的外號嗎?叫‘高科技軍閥’。”

“不是吧?我覺得,他和那些兇霸霸的軍閥不太一樣……”

“他不是軍閥,軍閥是不會這麽提倡科學民主自由的,我覺得他的思想,其實和咱們是相通的……”

“你那麽喜歡他,不是你看上他了吧,哈哈……”

“是啊,寧為將軍妾,不為平人妻嘛……”

“討厭!你們……”

湯薌銘還想聽她們繼續關於楊朔銘的談論,女學生們的嘻笑聲淹沒了後面的話,此時學生們越來越多,不一會兒,階梯教室內突然變得安靜下來。

楊朔銘的身影出現在了講壇前。

此時的楊朔銘一身漢服便裝,顯得溫文儒雅,他笑著和幾位教授和老師打著招呼,一位看上去美麗惹眼的女教師向大家介紹楊朔銘,學生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的到來,在這簡短的歡迎儀式過後,楊朔銘的演講便開始了。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關於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的課題。”

“在說正題之前,我先說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話,就在今天上午,在禮堂還上演過用這篇童話改成的話劇——我想大家已經知道是哪篇童話了,有的同學已經說出來了,對,是《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發表於1846年。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耶誕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自建國以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直是小學生六年級課本中的一篇重要課文——許許多多的小學語文老師們曾在課堂上強調它的‘基本思想’是安徒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飽含血淚的控訴’。既是控訴,且含著淚,那麽對於控訴的主體——資本主義社會,照馬克思的話說,‘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於是乎只有革命了。”

“但我今天想問問大家,得出‘革命’這樣的結論,算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嗎?如果我們對此進行獨立的思考,能否得出另外的結論?”

“毫無疑問,《賣火柴的小女孩》確是安徒生的含淚之作。對於人世間的不公平,它也確是一面鏡子。但是在我看來,安徒生所要藉此喚起的,並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國家人道主義。”

“對於一個民族也罷,對於一個國家也罷,人道主義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安徒生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否則他便不會寫下《賣火柴的小女孩》和那麽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來的。”

“一個人的頭腦裏不會天生就產生出以人道主義為人性之最高原則的思想,或者說作為人的基本情懷來的。作為一個人,需要人道主義的教育。”

“那麽,說到這裏,我想問,《賣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寫給誰們看的呢?大家也可能會回答,作為童話,它當然是首先寫給孩子們看的,但我想說,它絕對不是首先寫給賣火柴的小女孩們看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們,是買不起安徒生的一本童話集的。”

“其實,《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寫給不必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於紛紛大雪之中縮於街角快凍僵了還以顫抖的聲音叫賣火柴的小女孩們看的。實際情況則是寫給生活不怎麽窮的人家乃至富人家的權貴人家的小女孩們看的。通常,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軟的床上或坐在溫暖的火爐旁,聽父母或女傭或家庭女教師給她們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們的眼裏流下淚來了,意味著人世間將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親。而母親們,她們是最善於將她們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們的孩子們的心靈裏的。這樣,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後,大家想想,會有什麽樣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