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分贓不成又如何

由於對中國代表團的成功毫無準備,日本代表團首席談判代表西園寺公望不得不稱病回避了這次會議,而讓日本代表團自行決定赴會人選,在會議上隨後出現了日本軍方代表拒絕出席、主要談判代表牧野伸顯不願發言的尷尬局面。

盡管形勢對中國很是有利,但此時的顧維鈞已經對美國人提出的“世界公理”不抱太多的幻想了,而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最終證實了他的懷疑,同時也徹底擊碎了中國人的公理夢。

當時與會的西方各國巨頭中,意大利代表奧蘭多是一個嘴巴厲害的律師,他堅持要得到奧匈帝國的大片土地;而法國代表是人稱“復仇之虎”的克裏孟梭,他堅持要燒毀柏林,吊死每個德軍將領,並索要直到萊茵河畔的大片土地;英國代表勞合·喬治號稱“最懂生意”的政治家,知道如何榨幹對方;他們比威爾遜提出的“世界和平的十四點原則”要“務實”得多。這些人都認為占領已是事實,國際談判,是自私自利的,誰管威爾遜的“國際聯盟”組織?在會議過程中,歐洲國家各懷鬼胎。英國一心希望重新得到海上霸權和殖民霸權,而且希望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等,即保持所謂的“大陸均勢”。而法國則希望得到歐洲大陸的霸權。美國的目的,其實是想得到世界霸權。

於是,極富戲劇性的一幕便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外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為了索取戰敗國的賠款,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裏孟梭吵得不可開交。對於賠款的分配,英國建議法國拿50%,英國得30%,但卻遭到了克裏孟梭的堅決拒絕,克裏孟梭認為這次大戰法國損失最大,應該得到賠款的58%。英國認為法國太過份了,堅決不同意。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美國總統威爾遜只好在英法之間周旋,忙著打圓場。他提議美國一分錢都不要。英法兩國都做出一點犧牲,讓別的國家也得點好處,威爾遜提議法國得到56%的賠款,英國得到28%,這一次克裏孟梭沒有表示反對,但他要求法國和德國的邊界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德國的薩爾工業區也歸法國。對於這個要求,英國和美國當然不能同意。因為如果法國得到薩爾區,就意味著法國控制了整個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將來可以在歐洲大陸稱王稱霸。在爭吵中,誰也不肯再讓步。威爾遜和克裏孟梭隨後都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對威爾遜來說,美國惟一能影響歐洲列強的是美國對歐洲各國的貸款。在和會中,威爾遜強調六點:即讓世界各弱小國家有自決的機會;以國際聯盟監視德國重建,而非派軍進駐;各殖民地在未獨立以前交與國際聯盟托管;以經濟制裁取代武力戰爭;尊重世界各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性;邀請戰敗國也一同參與會議。威爾遜接連發表多次演講,盼望能獲得歐洲國家的理解支持。但是卻完全被無視了。而美國國內也出現了大量反對的聲音;反對者的理由有三個:美國沒有獲得任何實質好處;美國在和會決策上沒有參與;而歷史上從未產生過一個沒有軍權的國際組織,怎麽知道這是可行的?

到了這個份兒上,威爾遜已經不能再解釋什麽了!對付這群貪婪的人,理想太高的威爾遜可以說根本無能為力。

1922年1月下旬,與會各大國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巴黎和會日漸顯現出帝國主義“分贓”的性質。中國的“廢約”問題成了列強相互討價還價的籌碼,被放到了平衡彼此利益的天平上。種種跡象表明,巴黎和會完全不是所謂的公理至上,而是徹頭徹尾的強權政治。顧維鈞不無悲哀地嘆息:“強權利己之見,絕非公理正義所能動搖。”

既然公理不存,顧維鈞只能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和中國自己的力量來謀求中國利益之保全。1月25日,他會見法國外長畢勛,提醒對方,倘若中國廢約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勢必會危及法國在中國的利益。1月28日,他又拜會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希望以重新訂立商貿易條約為誘餌,爭取英國支持中國。而威爾遜為了打開局面,鞏固美國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全力支持中國的“廢約”主張,威爾遜和顧維鈞的共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歐洲列強之間的肮臟交易。

兩天後,中國代表團向英、法、美三國呈送說帖,力陳不“廢約重訂”的危害,為了打動英國,顧維鈞作出了一定的讓步,即先將香港及澳門問題暫時擱置,而關於台灣問題,可以不在大會討論之列,也不寫入和約之中。這一努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挫敗了日本企圖以此要挾退出和會實施政治訛詐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