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初試鋒芒(第2/3頁)

對於張勛來說,他這一次算得上是福大命大了。因為楊朔銘的率軍前來,實際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盡管段祺瑞預先調動軍隊對日軍可能發動的進攻做了相應的部署,但並沒有給前線各軍以具體的作戰計劃和指導方針(蔡鍔此前提出來過一個進攻青島的計劃,由於實施難度較大,被徐樹錚給否了),前線各軍又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指軍,一旦戰鬥開始,只能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楊朔銘深深知道這一點,因此在北京的軍事會議一結束,便急急忙忙的乘座飛機趕了回來。

為了阻止日軍進犯中國內地,楊朔銘打算先設法截擊防守膠濟鐵路的日軍,截斷日軍的補給線,因此率部從開封出發(在他去北京期間,部隊在徐元錦的帶領下繼續前進,到達開封),直奔濟南,但未曾想在接近兗州的時候,便碰上了兗州鎮守使張汶生的敗兵,在從張汶生嘴裏了解了情況之後,楊朔銘派出飛機和偵察兵查探敵情,在確定了敵軍的方位之後,楊朔銘果斷的發起了攻擊,由於日軍全力追擊武衛前軍,對悄悄逼近戰場的贛軍一無所知,結果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毫無遮掩的平原地帶被徹底殲滅。

如果不是楊朔銘臨時起意想要進攻濟南以稍試鋒芒,張勛和武衛前軍的命運,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日軍的愚蠢和自大,他這一仗也不會贏得這麽痛快。

因為楊朔銘從他所知道的日軍的分布和進攻表現來看,日本人似乎是打算從山東出發進攻北京!

在楊朔銘看來,日軍采取的由山東出發進攻北京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是相當愚蠢的。

盡管山東距離北京的距離並不算遠,但沿途肯定會遭到中國軍隊的節次阻擊,雖然中國軍隊戰鬥力相對較差,可日軍在山東的兵力本來也不多,又多以步兵為主,經過連續戰鬥,哪怕能夠打到北京城下,也勢必成了強弩之末(由奉天進攻北京其實也是差不多一樣的結果)。

對日本來說,如果他們真的想要打下北京,最便捷的辦法無疑是以海軍運送陸軍在天津登陸,由天津直取北京(歷史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和八國聯軍“庚子之役”,就是采取的這一進軍路線),而不必要搞得這麽麻煩,從山東和奉天繞道進攻北京。

而由於他對天津地區防務的憂慮,因此他才會不遺余力的弄出了漂雷和袖珍潛艇提供給了劉冠雄。而從開戰到現在,日本人卻並沒有采取這樣的行動。

日本人有如此強大的海軍而不利用,要麽是太狂妄,要麽是太愚蠢。

或者二者兼爾有之?

“京城那邊兒有消息麽?”楊朔銘想了想,問道。

“沒有什麽太多的新消息。”副官象是知道楊朔銘在擔心什麽,回答道,“我軍前天已經完全占領了日租界,大沽海面據稱發現日艦遊弋,但並未向我軍開炮。”

楊朔銘點了點頭,說道:“走吧,帶我去看看那位辮帥。”

日本,東京,帝國大廈。

此時在帝國大廈的會議大廳內,包括五相在內的緊急會議正在召開。

“我們在中國的軍事行動很不順利。”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臉沉得仿佛能夠陰出水來,“我軍在濟南至兗州一帶遭到了支那軍隊的伏擊。”他的目光落在了陸軍大臣岡市之助身上,“據說損失非常大。”

看到大隈重信望著自己,岡市之助的臉不由自主的抽動了一下,他有些費力地點了點頭:“我軍是在追擊潰散的支那軍隊時突然遭到伏擊的,陣亡士兵的人數估計在5000人以上,已經證實第二十四旅團長山田少將不幸陣亡。”

“陣亡人數在5000人以上?”外相加藤高明的眼睛一時間瞪得老大,“會不會是統計部門搞錯了?多寫了一個零?”

岡市之助搖了搖頭,“詳細的傷亡數字還有待核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個數字還會增加。”

“這怎麽可能?!支那軍隊什麽時候變得這麽能打的?”加藤高明吃驚地問道,“要知道,我們在進攻青島的戰役中,也只有不到1500人陣亡!這怎麽可能?!”

在整個青島戰役當中,日本海陸軍一共有1455人戰死,4200人負傷,而這一次發生在兗州的戰鬥竟然有超過5000人陣亡,難怪加藤高明會如此震驚了。

“我記得我們在攻占奉天的戰鬥中,也只損失了500多人。”大隈重信看著岡市之助,問道,“為什麽兩個戰場上的傷亡數字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

“這說明支那軍隊的主力被布置在了山東戰場。”岡市之助說道,“而不是我們之前設想的,袁世凱用他們來守衛北京。”

“據我們在中國的情報人員搜集到的情報,支那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很差,這一次怎麽會給我軍造成如此大的傷亡?”加藤高明問道,“他們的戰鬥力怎麽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這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