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上到底有誰愛你?(第4/6頁)

第二個想法是,荊軻為什麽要說出這段話?他的用意到底是什麽?其實很簡單,因為荊軻要告訴後來的刺客,刺殺失敗是因為他猶豫了,如果荊軻不想生劫秦王,而是一開始就刺殺的話,刺殺一定能成功。他希望後來刺殺的人,不要因為這次的失敗,就以為不可能再刺殺秦王了,這樣才會有新的刺客願意不斷前來嘗試殺掉秦王。事實上,在荊軻之後,秦始皇至少還要遇到兩次刺殺,這足以說明荊軻的想法是極富遠見的。

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事後秦王不高興了很久,等論功行賞時,除了應該賞罰的人之外,他特別重賞夏無且,還說:“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秦王為什麽會說這樣的話?因為當他遇刺的這一刻,殿上有那麽多的臣子,居然沒有一個人上前來保衛他,只有夏無且拿藥囊投擲荊軻。各位不妨想想,荊軻手上那把匕首見血封喉,是劇毒的利器,殿上大臣如果要人人保衛秦王,那結果應該是死傷慘重。但事實上,最後居然一個人都沒有死,各位就可以知道,當時殿上所有的大臣都是呆呆地看著刺客追殺秦王,根本沒有一個人上前用自己的身體去保衛他。

各位不妨想想,秦王的心中有多麽悲哀。他有那麽多的臣子,每個人都口口聲聲效忠於他,到頭來卻把自己的性命看得比王上更重要,世上有誰真正愛他?在緊要關頭,又有誰願意舍命來保護他?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於是秦王大怒,增派軍隊前往趙國,命令正在趙國的王翦的軍隊進攻燕國,十月就攻下了燕都薊城。燕王和太子等帶領精兵向東退守到遼東。

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

太子丹是燕王的什麽人啊?太子丹是燕王的親生兒子。為了保全自己,他連親生兒子也殺掉了,用來諂媚他的敵人和仇人,有用嗎?完全沒有用。

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

為什麽沒有用?因為你的敵人有他的目的,沒達到他的目的之前,他怎麽可能放過你?你再怎麽諂媚求饒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他非得達到目的,那就是滅亡燕國,統一天下。

讀完以上荊軻的故事,各位可以看出太史公對之前的野史《燕丹子》,做出了怎樣的補充、刪節和修正。這些更改和變動需要求證,需要考據,太史公的根據何在?由於時代久遠,太史公所參考的許多史料已不復傳世,因此這個問題很難予以論證。但至少荊軻在殿上刺秦王的經過,現在還可以看到太史公的根據。在《史記•刺客列傳》的“太史公曰”中,記載了如下的文字:

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

秦朝滅亡以後,夏無且還活著,一直活到漢代。公孫季功和董仲舒都還常跟夏無且來往,所以才從他口中知道了荊軻刺秦王的詳細經過,因為夏無且當時就在殿上。後來他們又跟太史公說了這件事,因此太史公才根據夏無且的口述歷史來修改了《燕丹子》的記載。

人文學,特別是歷史學,所研究的是相對的真實。什麽叫相對的真實?歷史是過去人類所有的活動,包括心智活動和物質活動;而歷史學是從史料中復原過去的人類活動,這些史料包括了“文”(文字記載)和“獻”(口述歷史),現在還要加上考古成果、文物圖像和新科技的幫助。像這裏太史公所根據的,就是口述歷史。

面對各式各樣的史料,必須找尋他認為最可信、最合理的記載,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記載,這就是史學家的工作,而我們後人所讀到的歷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撰寫完成的。一個歷史學者的工作,就是從各種史料之中不斷進行研究和比對,一步一步地找出你認為最合理、最好的說法,逐步地接近真實。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隨著後人的新的認識,這個真相是能夠逐步更新的,這是一種相對的真實,這才是歷史學真正的樣子。

我曾經告訴各位,人文學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好的答案跟更好的答案。如果你覺得前人所記的不真實,那就請你努力去找出更有根據、更真實的答案,而不要只是批評這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都不要相信它,這並非一種健康的態度。要找尋真相,需要一代一代的歷史學者不斷地努力。而從前面的故事,各位就可以看出,面對《燕丹子》這樣的野史傳聞材料和種種民間傳說,太史公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地去構築更可信、更合理的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