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將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結果(第4/7頁)

涕淚橫流曰:“丹嘗質於秦,秦遇丹無禮,日夜焦心,思欲復之。論眾則秦多,計強則燕弱。欲曰合從,心復不能。常食不識位,寢不安席。”

太子丹涕淚橫流地說:“丹曾經在秦國做人質,秦國對丹極為蠻橫無禮。”各位看太子丹是不是碰到人就要說這兩句?可見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多大的陰影。

他“日夜焦心”,就是想要報仇!問題是論兵眾則秦國多,秦國實力強而燕國弱,燕國不可能打贏秦國。一國之力不足,那就聯合其他國家抗秦吧?問題是太子丹又等不及。為了這件事,他常常不斷苦思,吃飯時連座位在哪裏都不知道,睡覺時在床席上都躺不安穩。

到底該怎麽辦呢?其實天下無難事,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想做成一件事,就必然考慮你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但是太子丹真的不願意付出代價嗎?其實他是願意的,因為接下來他說:

“縱令燕秦同日而亡,則為死灰復燃,白骨更生。願先生圖之。”

就算讓燕國跟秦國同歸於盡,他也願意。因為這對他來說是莫大的稱心快意之事,他就算成了死灰也會因此而復燃,就算成了白骨也會因此而重生。希望田光幫他想出辦法,完成他的心願。

這個人想要報仇,他也願意付出代價,即使代價是整個燕國也在所不惜。姑且不論犧牲燕國是否就能完成太子丹的心願,但燕國碰到這樣的領導者,是不是所有百姓的悲劇?作為一個人,可以一時沖動快意,因為那是你的人生,你不後悔也就是了。可是作為國家領導人,你居然還只想求一己的稱心快意,那真是國家的悲哀。

田光曰:“此國事也,請得思之。”於是舍光上館,太子三時進食,存問不絕,如是三月。

田光說,這是國家大事,他要好好想一想。於是太子丹安排田光住在最好的館舍,每天親自送三頓飯來給田光(古代平民通常一天吃兩頓飯,早上叫“朝食”,下午叫“飧”。可能有人會問,那晚上呢?晚上平民當然早早上床睡覺,誰有多余的燈燭錢啊),對他噓寒問暖,如此過了三個月。

太子怪其無說,就光辟左右,問曰:“……三月於斯,先生豈有意歟?”

各位注意看,三個月之後,“太子怪其無說”。

請問,從這句話來看,各位認為太子丹真的信任田光嗎?

沒有,他只是想要利用田光而已。信任與利用不同,利用是有期限的,太子丹的耐性也就短短三個月,過了三個月後還沒聽到田光的回答,他就覺得田光有問題了。

一個人不信任對方,卻還想依賴對方來成就大事,天下有這種道理嗎?如果你真不信任這個人,你一開始就不該跟他說你的真正圖謀,要知道“縱令燕秦同日而亡”這種話,萬一傳到秦始皇的耳朵裏,會給你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禍患。如果你真信任這個人,就不該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就懷疑他。太子丹表面看來禮賢下士,但實際是個什麽樣的人,各位就懂了。

太子丹命令左右退下,然後問田光:“三個月已經過了,先生您應該有打算了吧?”太子丹這樣一問,田光就什麽都明白了。

田光曰:“……太子聞臣時已老矣。欲為太子良謀,則太子不能;欲奮筋力,則臣不能。然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

各位看田光這話說得多好,“欲為太子良謀,則太子不能”,我想幫您出計策,可惜您辦不到。為什麽呢?因為太子丹一心就想報仇,就想圖一時的快意,有再好的良謀他也不能接受。“欲奮筋力,則臣不能”,叫我去刺殺秦始皇,我沒辦法。為什麽呢?因為“太子聞臣時已老矣”,田光現在已經是個老頭子了。

那田光這三個月都在幹嗎呢?就在享受太子丹的招待嗎?不是的,他在觀人。他不能去,就一定會找尋能完成任務的人。但他私下觀察太子所養的這些門客,沒有一個人是可用的。各位就可以看出,太子丹看人的眼光究竟是怎樣的了。

“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

田光並不是信口開河,他舉出一個個實證,全是太子丹最看重的門客。

夏扶,這個人一生氣臉色就發紅,從面相可知他是血勇之人。

宋意,這個人一生氣臉色就發青,從面相可知他是脈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