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將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結果(第2/7頁)

《老子》說“寵辱若驚”,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可是有時過分的寵或辱,還是要驚的。年輕的朋友,如果遇見有人對你好得超乎常理,一定要小心,人家可能想買的是你的命!

為書與其傅鞠武曰:“……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無禮,為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太子丹寫了一封書信給他的老師鞠武,信中先說:“現在秦王違背天地間的常理,行為猶如虎狼。”秦王做了什麽事情,讓太子丹如此憤慨?不是殘民以逞,不是欺男霸女,而是“遇丹無禮,為諸侯最”。秦國有來自各國的使者和人質,而秦王唯獨對太子丹最為無禮,無禮到了讓太子丹每每想到就“痛入骨髓”的程度。各位看看,太子丹對秦王的恨到了什麽地步!

“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內之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秦,貪我賂,而信我辭。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但問題是燕國的軍隊打不過秦國,就算想和秦國長期對峙,恐怕燕國都辦不到。該怎麽辦呢?太子丹想到的辦法,就是聚集天下的勇士英雄,用燕國的財力來奉養他們。同時用重金和甜言蜜語來逢迎秦國,讓秦國因為貪圖賄賂而相信燕國的話。接下來,就可以實施太子丹真正的計劃。什麽計劃呢?就是刺殺!

太子丹認為,拿著一把劍去刺殺秦始皇,比帶一百萬軍隊去攻打秦國更有用;劍刺進去的一瞬間,就可以解除太子丹萬世的恥辱。太子丹真正想要的目標只有一個,他要秦王死!

“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侯指以為笑。……謹遣書,願熟之。”

如果辦不到呢?太子丹說,他覺得自己無顏見天下,死了也會懷恨於地下,因為這必然會讓諸侯們指著他恥笑。於是太子丹寫了這封信,希望老師幫他好好想個辦法,來達到這個目的。

請問,如果你是太子丹的老師,看到這樣的書信內容,你贊成還是不贊成?

我們看看鞠武如何回信:

鞠武報書曰:“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

鞠武的回信開頭就說:“行事只求一時稱心快意的人,最後必然對他自己是有所損傷的。”所以《孫子兵法》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孫子認為發動一場戰爭的原因,絕對不可以因為情緒,絕對不可以因為理想,絕對不可以因為正義,絕對不可以因為和平;發動一場戰爭永遠只能因為一個原因,就是“我會打贏”!這也就是所謂的“事必成然後舉”。

而一個智者考量事情,向來是“未慮勝,先慮敗”。也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要考慮萬一事情失敗了以後,能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如果能承受才去做,如果不能承受就不要去做。這也就是所謂的“身必安而後行”。

鞠武勸太子丹的,完全是理智的做法。做事想成功,絕不能憑一時的感情和沖動,就如同我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說過的,如果想要成功,你就必須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

鞠武接著說:“如今太子重視匹夫的勇武,相信刺客會拼命,而想要獲得成功,臣以為這種想法實在是未經深思熟慮的。”從這段話來看,鞠武顯然是反對刺客的。為什麽呢?因為派刺客去刺殺秦王,即便獲得成功,秦國難道就會滅亡嗎?秦國倘若不亡,新王勢必立刻進攻燕國以報國仇。假如失敗了,那燕國如何面對秦王的怒火?各國又會因此而援助燕國嗎?

那該怎麽辦呢?就算不派刺客,秦國最後還不是要滅了六國?

“臣願合從於楚,並勢於趙,連衡於韓、魏,然後圖秦,秦可破也。……太子慮之。”

鞠武提出個辦法,就是與楚、趙、韓、魏各國聯合,一起對抗秦國,這是唯一能戰勝秦國的方法,希望太子丹能好好考慮。各位或許注意到,這份合縱名單中少了一個國家。對的,就是齊國。這一點,要等到後面《史記•刺客列傳》再補充說明。

秦國想滅六國,天下皆知。鞠武的辦法看起來沒有新意,但其實是當時六國唯一可行的辦法,也就是“拖”!不要忘了,秦滅六國是各個擊破,當一國滅亡時,其他各國都在袖手旁觀或各自為戰。如果當時各國能聯合抵抗,秦國絕對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就輕易統一天下,這樣還能等待日後的變化,替燕國找到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