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將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結果(第3/7頁)

太子得書,不說,召鞠武而問之……曰:“此引日縵縵,心不能須也!”

太子得到了鞠武的回信,不悅,於是把他叫來當面詢問。太子為什麽不悅呢?因為鞠武的辦法是“拖”,這太慢了!太子丹希望越快看到秦王死越好,所以他說:“此引日縵縵,心不能須也!”“須”就是等待的意思,太子丹不說鞠武這個計策好不好,只說這種拖延時日的辦法太緩慢,他實在不能等待!

是啊,對一顆充滿仇恨的心來說,時時刻刻都在恥辱和痛苦中煎熬,又怎能再等待呢?現在支撐太子丹的,大概只有幻想著秦王被刺殺的那一刻,自己該有多麽開心快意。

請問:從太子丹的話來看,各位認為他是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還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他安排這樣的刺殺,是有必勝的把握,還是為了圖一時的快意?

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剛好相反,他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一個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的人,他想的不是成功,而是為了求一時之快意而孤注一擲。這樣做或許一時會很爽,但也必須承擔嚴重的後果。他從頭到尾想的都是心中的感受,而不是計劃的可行性。

從這一點來看,燕太子丹不是個智者,他是個賭徒。

鞠武曰:“臣為太子計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趙,並韓、魏,雖引歲月,其事必成。臣以為良。”

鞠武聽見太子的話,他回答說:“臣已為太子反復分析過了,對付秦國,快不如慢,奔跑(古代的“走”指的是跑的意思)不如坐下。現在聯合楚、趙、韓、魏等國家,雖然時間漫長,但這是萬全的做法,臣以為是良策。”

鞠武所提出的辦法,正是秦國最恐懼的事情,各位還記得前面李斯初見秦王時所說的話嗎?“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用這個辦法最大的好處是,就算沒有辦法立刻打敗秦國,起碼各國也不會滅亡得那麽快。因為下一刻會發生什麽事,沒有人料得到,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等待時機,這也就是孫子所說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試問:如果你是滿懷仇恨的太子丹,聽到鞠武的計策,你會接受嗎?如果不接受,你要如何說服鞠武?

燕太子丹的反應,保證出乎各位意料。

太子睡臥不聽。

太子丹居然躺下來裝睡,轉頭不聽鞠武說話!姬丹,你是得不到玩具就發脾氣的小孩嗎?

他為什麽這樣做?因為他講不過他的老師,他又堅持要做他想做的事情,他聽不進老師說的任何逆耳之言,只想聽順他心意的話。這個人根本就是感情用事,對這樣的人,你跟他說什麽都是沒有用的。

鞠武曰:“臣不能為太子計。臣所知田光,其人深中有謀,願令見太子。”太子曰:“敬諾!”

鞠武只好說:“臣不能為太子出謀劃策了。”是啊,這種人,他只想聽順耳的話,怎麽可能聽得進不符合他心意的話?但是鞠武是他的老師,面對這樣沒有理智的學生,他還是得盡他的責任,他向太子丹推薦了一個叫田光的人。這個人心思深沉,頗有計謀,鞠武將會把他引薦給太子。

太子這時候不是已經“睡臥不聽”了嗎?結果聽到老師願意介紹田光,他立刻就醒過來說:“敬諾。”也就是我恭敬地答應您了!燕太子丹這個人,在六國的領袖之中已經算是以賢能出名的人物。各位不妨看看,他和秦始皇相比如何,為什麽一個人會成功而另一個人會失敗?

各位不妨注意一下,前面太子丹找的全是勇武之士,現在鞠武介紹的卻是智謀之士。因為成就大事,光是有勇不夠,必要有謀才成。鞠武啊,你明明反對這件事,但知道無可挽回之後,還是要幫學生增加成功的機會。問題是,太子丹能體會你的苦心嗎?

田光見太子,太子側階而迎,迎而再拜。坐定……太子膝行而前。

於是田光來見太子,太子站在階梯的側邊來迎接他。古代主人迎接客人,如果客人和自己的地位相當,主人會站在階梯的中間。如果主人站在階梯的側邊,則代表客人的地位比主人高,這和“迎而再拜”一樣,這都是太子丹禮賢下士的做法。(要是客人的地位比主人低呢?很簡單,主人就不可能出來迎接了)等坐定之後,各位看,太子一直不敢站起來,最後還“膝行而前”,靠近田光身邊。太子為什麽這樣禮敬田光?因為太子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