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甘地(第4/13頁)

英:我現在來回答。要是人們願意把事情追溯到很遠的過去,那麽我們是援助過孟加拉解放軍。如果考慮一切問題都從那次援助開始,從那個時候開始,那麽我承認是從我們開始的。但是我們當時不得不這樣做。我們不能在我們的土地上收容1000萬難民,我們不能容忍一個無限期的不穩定局面。當時難民的湧入眼看不會停止,相反,還將源源不斷,並可能觸發爆炸性的事件。我們再也無法控制他們的湧入,但是為了我們的利益,又必須制止它。這是我為了避免一場戰爭而訪問尼克松先生和其他國家元首時對他們說的話。可是,如果考慮一場真正戰爭的開始,那麽並不難認識到,是巴基斯坦人首先發動進攻的,是他們派遣飛機向我們進行襲擊。最初的幾枚炸彈是在那天下午5點鐘落在亞格拉城的。我可以用事實向您證明我們完全被他們突然襲擊了。周末是我們這些政府裏的人可以離開德裏的唯一時間,恰巧那個周末,幾乎沒有人留在德裏。我去了加爾各答;國防部長先去了巴特那,準備再去南方的班加羅爾;財政部長到孟買去了,正準備出發去浦那;武裝部隊司令也去了什麽地方,我現在已記不清了。我們大家都必須趕回德裏,因此,我們的軍隊不是在幾小時後,而是等第二天才開始反攻。也正因為如此,巴基斯坦人占領了一些地區。當然我們是有準備的,我們知道可能發生什麽事。但是只有對空襲,我們真正做了準備。要是沒有這樣的準備,我們就只能留在外面了。

法:甘地夫人,您談到了為避免沖突而去歐洲和美國旅行的事。今天您能談談那次旅行的真實情況嗎?跟尼克松談得怎麽樣?

英:決定做那次旅行時,我知道我是不會成功的,好像一個孩子想用手指去堵住堤壩的決口一樣。有些事……我不知道……不可能……但卻成功了。我跟尼克松先生談得一清二楚。我跟他談了我跟希思先生[4]、蓬皮杜先生、勃蘭特先生談的所有情況。我毫不含糊地對他說,我們不能負擔1000萬難民,也不能再忍受這種一觸即發的局面。對於這些,希思先生、蓬皮杜先生、勃蘭特先生都很理解,而尼克松先生卻不理解。事實上是其他人所理解的事情,被尼克松先生理解成另一回事。我懷疑他非常親巴基斯坦,而且我知道美國人向來偏袒巴基斯坦。我持這種看法不僅是因為他們偏袒巴基斯坦,而且是因為他們反對印度。後來我曾感到他們似乎正在改變,但不是改變了親巴基斯坦的立場,而是緩和了反印度的態度。我的印象是錯誤的。我對尼克松的訪問並未能使戰爭得以避免,但卻對我有用,因為經驗告訴我,當人們幹一些反對你的事情的時候,這些事情最終總是對你有利,至少你可以利用它使自己從中得利。這是生活中的一條規律。請檢驗一下,您就會發現。這是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的規律。您知道為什麽我在最近的選舉中能獲勝嗎?因為人民熱愛我,這是對的;因為我辛勤地工作,這也是對的。但也因為反對派對我的態度很壞。您知道我為什麽能打贏這場戰爭嗎?因為我的軍隊會打仗,這是對的,但也因為美國人站在巴基斯坦一邊。

法:我不明白。

英:我來向您解釋。美國一直認為它在幫巴基斯坦的忙,但是如果它不幫忙,巴基斯坦會成為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支持一個連一點民主的影子都沒有的軍事政權並不是在幫助這個政權。使巴基斯坦失敗的是它的軍事政權,就是那個受美國人支持的政權。有時朋友是危險的,對於朋友的幫助必須特別留神。

法:那麽中國人呢?當時中國人也站在巴基斯坦方面。要是我沒有說錯的話,中國是印度最強大的敵人。

英:不是的。我看不到為什麽我們和中國人必須互為敵人,我們不願意做他們的敵人。要是他們願意的話,那我們沒有辦法。但是我不認為他們真的願意成為我們的敵人,因為我不認為這樣的結果會對他們有什麽好處。至於在這場戰爭中他們所持的態度……怎麽說呢?我認為他們比美國人高明。肯定地說,他們是比較溫和的。要是願意的話,他們本來可以為巴基斯坦做更多的事,對不對?把第七艦隊開進孟加拉灣的是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5]為了不冒險起見,當時我沒有撤走駐紮在與中國交界處的軍隊。但是我從來不相信中國人會采取任何錯誤的步驟進行幹涉。換句話說,我從來不認為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當然,要是美國人開了槍,要是第七艦隊不僅停留在孟加拉灣而且還幹了更多的事……是的,那就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坦率地說,這樣的擔心甚至沒有在我思想上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