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巴黎市民對太後凱瑟琳普遍充滿敵意,但對瑪格麗特的離世卻表現出公開的哀悼。大眾紛紛前來瞻仰王後的遺體。時人寫道:“前來瞻仰遺體的人數像是參加舞會那麽多。”整個王室為她哀悼,而當她的債主們來到她的城堡要賬時(和凱瑟琳死後一樣),瑪麗·德·美地奇處理了已故王後的賬目。此舉理所應當,因為瑪格麗特最後將自己幾乎所有的資產都留給了亨利和瑪麗的兒子,也就是13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瑪戈葬在聖德尼修道院,和父親亨利二世以及四位兄長埋葬在一起。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之後,凱瑟琳的遺體也被悄悄地從布洛瓦移葬至此,就這樣,生前不和的一家人死後終於重聚。

今天,瑪格麗特被視為大仲馬經典小說《瑪戈王後》筆下那位富有同情心、卻難逃悲劇命運的女主人公。

雖然大仲馬筆下的瑪格麗特受人喜愛,但並未很好寫出瑪格麗特的聰慧和勇氣。人們普遍認為,歷史人物形象往往摻雜了現代人的觀點,但瑪戈的確具備這些特質。在女權運動誕生之前數百年,她已經是一位強勢、勇敢而堅定的女性,不怕挑戰世俗的兩性觀念。正是因為這樣,瑪格麗特的名聲才受到了全面扭曲。她敢愛敢恨的品質——她不排斥任何情事——掩蓋了她身上其他的品質。考慮到她所處環境如此道德敗壞,這顯得特別諷刺。無論如何,這些淫蕩的罪名也應該歸罪於她的兄長、丈夫,是他們使納瓦拉王後變得如此汙穢。盡管人們不能怪罪凱瑟琳·德·美地奇本人有什麽招蜂引蝶的行為,但是她顯然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曾利用過別人。瑪戈在家族獨樹一幟,不願將性當作武器,而是追求真愛。

不過納瓦拉王後的一生不僅只有這些風流韻事。瑪格麗特明白,婚姻讓自己的地位十分不利,卻仍然不肯接受命運的安排,終其一生都在奮力爭取主導自己的人生。雖然有各種強大勢力的重重阻礙,瑪格麗特還是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勝利。弟弟弗朗索瓦的政治生命直接得益於他姐姐的努力和支持。盡管瑪格麗特被當作瓦盧瓦家族一切災難的替罪羊,但事實上她一直在爭取天主教徒和胡格諾派之間的妥協,並且正式確定了宗教寬容的原則——這在當時歐洲實在罕見。瑪格麗特只有在自我保護時才被迫使用武力。無論作為政治符號,還是作為擁護者,她都有力地保證了亨利四世繼承王位、維持統治,她對亨利四世的意義無可估量。

但是瑪格麗特沒有產下子嗣,她本會和亨利四世一樣,作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為歷史所銘記。她最終只是瑪戈王後,她拯救了丈夫——推而廣之,也拯救了法國。她曾經寫道:“我沒有野心,也不需要野心,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