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巴黎王後(第4/6頁)

亨利的擔心是有理由的。他才走不到五天時間,宮中就有人趁他不在挑起一系列政變,而瑪格麗特正是其中一人。

這一切都是因為令人垂涎的中將一職有了空缺。顯然,亨利不可能在當波蘭國王的同時還統率法國軍隊,所以在他離開法國之前他已經不情願地辭去了統帥職位。王室血統上僅次於亨利的弗朗索瓦認為,他將成為兄長的繼任者。畢竟,16歲的亨利在還沒有戰爭經驗的時候就已經被凱瑟琳委以重任,弗朗索瓦當時已經18歲了,並且還參加過拉羅歇爾的圍城戰。

所以,弗朗索瓦聽說國王無意委以此任時感到非常不快。凱瑟琳和查理都不信任弗朗索瓦。他們知道弗朗索瓦富有野心,而且,無論是政治派(厭惡亨利和吉斯家族的溫和天主教徒)還是胡格諾派(他們在拉羅歇爾抵擋住了圍攻,因而獲得權力,迫使太後服從他們的條件)都認為弗朗索瓦將成為國王。在這種情況下,凱瑟琳和查理都認為,讓弗朗索瓦這個由反對派們培養出來的人物統率全軍不是好主意。他也許會調轉槍頭反對自己。

弗朗索瓦感到尊嚴受辱,他通過親信向支持者表示自己很不滿意,於是,這些人想出了一個沖動的計劃。當時,阿朗松公爵和納瓦拉的亨利都在洛林陪同凱瑟琳送別亨利。在回來的路上,這兩位年輕人密謀逃離宮廷(以躲避重重監視),並且各自集結一批騎兵和步兵。瑪格麗特解釋說:“胡格諾派在提督死後得到我丈夫和我弟弟阿朗松公爵的手諭,立志要為提督報仇。聖巴托羅繆日之前,他們曾邀請過弗朗索瓦參加聚會,向他保證將會把弗蘭德斯送給他(也就是賄賂他)。現在,他們在勸說我的丈夫和弟弟在返回路上離開國王和太後,取道香檳(Champagne),和等候已久的軍隊會師。”

不幸的是,密謀者很不謹慎,結果納瓦拉國王的大臣米奧桑(Miossans)[19]知道了消息。他大吃一驚,準備阻止這場行動。

此人並非狂熱的天主教徒,或是吉斯家族的門客,或是凱瑟琳安插的間諜。米奧桑是亨利的手下,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當日被瑪格麗特救下的兩人之一。他在被迫皈依天主教之前曾是胡格諾派。他在大屠殺前夜和納瓦拉國王一起商議如何處理科利尼遇刺一事。他對亨利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米奧桑也在反對亨利和弗朗索瓦的沖動計劃,那只能說明這兩位年輕人不擅陰謀,計劃有嚴重失誤。[20]

更能證明米奧桑用心良苦,而非處於一己私利的證據是,他沒有把信息透露給凱瑟琳或者國王,而一旦透露信息,他必然會受到重賞,但肯定會對亨利不利。他轉向了自己的救命恩人瑪格麗特。瑪戈回憶道:“一位名叫米奧桑的天主教紳士得知了陰謀,認為國王必受其害,因此他找到我,對我說,這種陰謀必然敗露,屆時將會對他們自己和國家不利。”納瓦拉王後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她不願看到亨利因叛逆被捕受審。她無法直接聯系丈夫,亨利不信任她。他從不認為他們兩人利益一致。瑪戈靈活地處理了此事。她寫道:“我直接去找國王和太後,說有重要事情相告;但是他們必須保證,聽後不會有任何人受傷害。”凱瑟琳和查理表示同意,於是她告訴兄長和太後,她的弟弟和丈夫準備逃離宮廷,和胡格諾派會師。瑪戈最後說:“我懇請國王和太後赦免他們,不要讓他們離開宮廷,同時也別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敗露。國王和太後答應了瑪戈,仔細商量如何把他們留住,免得他們知道計劃敗露。”

也許是這樣;但似乎還是有人告訴了弗朗索瓦(如果亨利不知情的話)納瓦拉王後已經介入此事。因為,不久之後,阿朗松公爵就開始討好他的姐姐——並且求得她對自己的支持。瑪格麗特回憶道:“(他們逃跑未果)之後,我們來到了聖日耳曼宮,由於國王身體不適,我們在當地停留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的弟弟阿朗松公爵用盡一切辦法來討好我,最終我答應將他視為朋友,正如對兄長波蘭國王做的那樣。由於他是在宮外長大的,我們彼此之間並不了解,一直保持這距離。現在在他的努力下,我們的關系進了一步,我決定和他建立穩固的友誼,將他的事情視為自己的事情,但絕不會為此損害兄長查理的利益,因為我愛他勝過其他人,他也很關心我。弗朗索瓦對此向我保證一定遵守。”

盡管查理曾經陷害過瑪格麗特,強迫她和亨利結婚,但瑪格麗特對查理似乎有著誠摯的愛戴。毫無疑問,聖巴托羅繆大屠殺之後,兩人的關系更近一步,因為他們明白,兩人都受到了凱瑟琳和亨利的愚弄。大屠殺帶來的負罪感和肺結核一樣無情地侵蝕著查理的健康。他譴責母後借刀殺人:他曾對凱瑟琳吐痰:“夫人,你才是這一切的主謀!”查理回避凱瑟琳,從瑪格麗特這裏找到了溫暖,因為她理解他的痛苦,分擔了他的痛苦,同樣渴望愛撫。很多事情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與性無關;他們之間不是愛情,而是缺失母愛的一種體現。他們都受人利用,又被人拋棄,所以互相之間結成關系以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