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婚姻的陷阱

“人們決不能為了避免戰爭而容許混亂,因為如此是無法避免戰爭的,而拖延只會對自己不利。”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吉斯公爵的婚禮在一定程度上使瑪戈擺脫了來自家庭的壓力,但其效果並不持久,因為瑪戈長久以來的婚姻問題依然存在。不僅是瑪格麗特,凱瑟琳所有的子女都長大了,為子女安排好門當戶對的配偶,成了太後心中的當務之急。十一月,她最終設法使查理娶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次女,這本是件大事,不過菲利普二世又一次搶了她的風頭,使得這件事相形見絀——後者與更有魅力的皇帝長女結婚,而這位公主原本是許給法國國王的。菲利普二世故意搶走了查理的原定新娘,而再次令法國人蒙羞:這樣一來,他公開回絕了自己和瑪格麗特結合的意見,也使葡萄牙國王迎娶瑪格麗特成為不可能,同時,他也展現了他出眾的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

凱瑟琳時運已盡,無法眼見她心愛的亨利迎娶英格蘭女王,以使自己的計劃更進一步。令她沮喪的是,中將以伊麗莎白是新教徒的理由,直截了當地否決了凱瑟琳提議的新娘。太後最終將新郎的人選換成她的弟弟,即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凱瑟琳安慰38歲的伊麗莎白說,16歲的弗朗索瓦“在宗教事務上不太講究”。)但是,英格蘭駐法大使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爵士(Sir Francis Walsingham)對這一最新計劃不抱太大期望。“坦率地說”,沃爾辛厄姆在一篇寫給英格蘭政府的報告中如是觀察,“在這次結合中,我只擔心太後殿下眼光是否精準,此外,這位紳士不僅有天花造成的缺陷,還有其他不討喜的地方(醜陋):太後如果能親眼得見這一點,我不認為她還會樂意這樁婚事繼續下去。”

凱瑟琳並不是唯一以估價的眼光打量英格蘭王座的婚姻中介。在她的老家拉羅歇爾(由於《聖日耳曼和約》的緣故,當時那裏是受官方承認的胡格諾派的地盤),科利尼將軍正通過駐在英格蘭王庭的新教大使小心地打聽:伊麗莎白是否可能考慮他提出的英格蘭未來國王的候選人——讓娜·達爾布雷(Jeanne d'Albret)的兒子,17歲的納瓦拉的亨利(Henry of Navarre)。

《聖日耳曼和約》的簽訂帶來了脆弱的和平,科利尼利用這一喘息機會策劃了行動計劃,該計劃旨在促進國內的穩定,給法國休養生息的時間,使法國從持續的宗教戰爭對國民人口造成的破壞中恢復過來。將軍盡管好戰,但是他本質上是一個愛國者,沒有和自己的祖國作對。科利尼想要侍奉國王,他只是覺得不能為了侍奉國王而放棄信仰。

在思考之後,將軍根據其長年在政府和軍隊的經驗,得出結論:問題不是開不開戰,而是在哪裏開戰。法國由於國內的宗教沖突,國力已被削弱了。新舊教兩派都有很大人員損失,作物遭到破壞,王國債務纏身。科利尼的想法是,將敵意的焦點外移,促使其釀成戰爭——這場戰爭將不會是法國人同室操戈,而是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他提議,將戰場放在法國之外的地方。尼德蘭的新教徒已經開始反抗其天主教君主菲利普二世。何不介入戰爭,支持他北方的新教教友,在法國以外的西班牙帝國境內作戰呢?如果新教徒在法國的幫助下獲勝,尼德蘭就會成為法國的一部分,尼德蘭的人民也會成為法國國王的臣民。這將使法國人民在最緊急的時候振作士氣,並且可能有效地將新舊教團結起來,使他們學會和平共處。畢竟,就算是法國的天主教徒,也願意從倨傲的西班牙人手中奪取領土。而如果尼德蘭的新教徒失敗,至少這次將是菲利普二世,而非法國遭受國力削弱,並且他還必須面對充滿敵意的人民,遭受戰爭破壞、農業損失以及財政消耗。科利尼可不想失去這些。

西班牙是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的王國,將軍承認,和新教盟友——如英格蘭和德國——並肩作戰並無不妥,這樣可以增加得勝的機會。眾所周知,伊麗莎白一世不願意派遣騎兵,不過應該能說服她提供資金。科利尼還知道,英格蘭女王要是得知其未來的丈夫在這件事上沖鋒在前,將會對法國的動機抱有更少疑心,也更願意支持法國人的事業。如此一來,納瓦拉的亨利就成為了伊麗莎白的追求者之一。

凱瑟琳發現將軍竟在私自與英格蘭政府交涉(並且在推進與自己相反的策略!),這令她十分不滿。納瓦拉的亨利雖然不算典型的美男子,但是還算看得過去,並且毫無疑問的是,他要比發育不良的、臉上有痘疤的弗朗索瓦更有吸引力。更過分的是,將軍誇耀自己的獨特優勢:他和英格蘭女王及其臣民一樣擁護新教,並且戰功顯赫。科利尼在最近橫掃法國南部的攻勢中,隨身帶著亨利和他的表弟孔代親王(他是已故孔代親王的兒子),而兩位年輕人在他的指導下,軍事技藝有了長足進步。亨利將在其母親死後繼承王位——的確,他只是小小的納瓦拉國王,是法國的諸侯之一,但是伊麗莎白可能青睞這一點,因為這意味著:如果伊麗莎白嫁給亨利,亨利可以保持在法國的封建等級,同時也可以居住在英格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