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第2/2頁)

在隨後的儀式中,新郎的隊伍來到教堂旁邊的總主教府前。在新娘長兄查理九世引導下,新娘及其隨從由總主教府中走出。打扮華麗的公主(公主事後回憶:“我在鉆石簇擁下閃閃發光”)穿著王室的藍色絲綢、貂皮鑲邊禮服,足足十五英尺的長裙拖在地上,需要三名侍女小心地捧著,一齊走上聖母院臨時搭建的看台。新娘面色蒼白。主持婚禮的波旁主教詢問公主,是否願意嫁給納瓦拉的亨利,公主拒絕回答。站在公主身後的查理九世在一陣遲疑之後,粗魯地按下了公主的頭,使她像是在點頭一般。主教認為公主已經同意,於是為這對新人的結合祝聖。

婚禮儀式結束,根據婚約的規定,新娘及其隨從走進教堂聆聽彌撒,納瓦拉國王及其胡格諾派隨從則留在教堂外談笑風生。之前一直異常安靜的觀眾們現在開始竊竊私語。很明顯,他們感到不滿。

五天之後,科利尼被刺身亡,參加婚禮的胡格諾派被追殺,巴黎城中血流成河,這就是法國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聖巴托羅繆大屠殺(Sain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但這次駭人聽聞的集體謀殺——據說一周之內有超過五千人犧牲——並非偶然沖突,而是精心策劃的結果,無辜的瑪戈被當作受害人和誘餌,引誘科利尼及其黨羽前來送死。法國最有權力的人——瑪格麗特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謀劃、煽動並實施了這次屠殺。

雖然存在爭議,16世紀可稱是“女王的世紀”。歐洲歷史上沒有哪個時期像這個時代一樣,有這麽多意志堅定的女性,在這樣長的時間裏,廣泛行使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的君主——偉大的童貞女王,她在位時期很長,她統治下的英格蘭繁榮富強。不過,她的統治也多次受到威脅——她的表親,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遠比伊麗莎白貌美而活躍,對後者的統治威脅最大。她們之間的歷史充滿貓鼠遊戲、陰謀鬥爭、承諾與痛苦,備受史學家和小說家的青睞。

與此同時,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側,則另有兩位舉足輕重的女王,她們之間的歷史雖不如海峽西岸發生的故事那樣眾所周知,但同樣引人入勝。正如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一樣,光彩奪目的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和她無原則的母親凱瑟琳·德·美地奇之間發生的鬥爭也充斥著情感與權力之爭,背後也盡是陰謀與欺騙。凱瑟琳,一位無情的、老謀深算的權術專家,幾乎獨自一人統治了法國近三十年;瑪戈聰慧且有勇氣,雖然被困在一場沒有愛情的婚姻中,但其靈魂依然自由,她是一位堅強的對手,不會被她的母親嚇倒,也絕不受她的控制。

由於她們之間的關系遠比伊麗莎白和瑪麗之間的關系深厚親密,所以無法單獨地審視她們中的個人。她們兩人一道度過了歷史上最不安的一個世紀。她們的時代充滿了卑鄙的背叛和勇敢的鬥爭,讓人驚心動魄。同時,這個時代也是傑出女性的時代,尤其是瑪戈王後,作為承接兩個時代的關鍵人物,她以她的美貌、智慧與勇氣,親手埋葬了瓦盧瓦王朝,又親手將王位轉交給亨利四世,助後者統一法蘭西、開創波旁王朝。法國近代歷史的帷幕在瑪戈的手中徐徐拉開。


【注釋】

[1] 納瓦拉王國(Kingdom of Navarre),中世紀歐洲國家,主要人口為巴斯克(Basque)族人,領土位於比利牛斯山脈西段,大西洋沿岸。前身是在824年為反抗法蘭克王國統治而建立的潘普洛納王國(Kingdom of Pamplona)。1512年,王國南部,即上納瓦拉,被卡斯提爾王國(Kingdom of Castile)兼並,最終成為今日西班牙王國的一部分。在本書故事發生時,納瓦拉王國王位已在法國人手中,但仍然保持獨立,在本書故事結尾時,納瓦拉國王亨利入繼法國大統,建立波旁王朝,法國從此進入波旁王朝的時代。——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