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集裏識滄桑

從舊書攤上,購得一本《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三期同學畢業五十周年紀念集》。該紀念集來自台灣,為非正式出版物,厚厚的一本,有六百多頁,印行日期是1998年5月20日。

紀念集分為“懷舊”、“生活”、“心聲”三部分。“懷舊”部分輯錄了一些歷史照片,有蔣介石等政要40年代到學校視察的留影、同學合影以及當年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照片;“生活”部分收錄了十三期同學現在的各種生活照,除了現生活在台灣的同學以外,還有1949年以後留在大陸以及移居海外同學的照片;“心聲”部分則收錄了十三期同學的回憶文章,其中大多數文章都是談畢業後的人生經歷。引人注意的是,裏面有幾篇文章出自後來留在大陸的同學之手。

為了籌辦這次紀念活動和編輯這本紀念集,主事者組建了一個周密的工作班子,以聯絡校友,征集文章,前後整整忙活了兩年。光是聯絡校友一項便費了許多周折,正如紀念集主持者所述,“五十年中大陸風雲變幻,同學散居各地,難期聲氣相求。近年來兩岸關系續在改善之中,探親旅遊,日見頻繁,信函往返,已鮮窒礙”。可知,正是兩岸關系的改善,為這本紀念集的誕生創造了契機。

“國立政治大學”的前身是中央政治學校,再以前是國民黨的中央黨務學校,政治背景十分特殊。雖幾度沿革,蔣介石一直都兼任這所學校的校長(1947年改稱“國立政治大學”後,蔣為永久名譽校長)並時常蒞臨。紀念集裏便收有幾幅蔣到校視察、訓話的照片。丁惟汾、陳立夫、羅家倫、陳果夫、張道藩、程天放等人曾先後擔任過學校的教育長。學校實施訓育制度,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這一點從學員們所著的清一色的軍服也看得出來。學校設有行政、財政、經濟、教育、法律、外交、新聞七個系,學生畢業後大多充實到各級黨政機關及政府所控制的學校、企業和報社等部門。

“國立政治大學”雖背景特殊,但蔣政權對它的控制似也未能達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校內頗鬧過幾次大的學潮。一次是1944年的反對集體從軍,再一次是1947年抗議更名為“國立政治大學”以後繼續開設軍訓課。就在同一年,校內還發生了抵制蔣經國出任教育長的事件。同學們認為蔣經國的學識、資望均不足以擔當此任。這件事鬧得很大,擁蔣與拒蔣的兩派學生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還是當局做出妥協,改派他人,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十三期同學入校的時間是1943年秋天,其時學校已從南京輾轉遷到“陪都”重慶的小溫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4月間,學校又遷回南京。十三期同學在校學習期間,大部分時間是在重慶的小溫泉度過,紀念集特意選了今天重慶小溫泉的照片做封面,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

1944年校慶時,蔣介石蒞校訓話,右為教育長程天放。

1945年,參加青年遠征軍政工班第二期的政校同學合影。

新聞系第十三期女生與部分男同學合影於花溪畔校長官邸前。

政大歌詠團演出紀念。1946年3月9日攝於重慶小溫泉。

該期同學畢業於1947年6月。此時國共內戰正烽火連天,而且國民黨軍隊已漸露敗相。因東北大部已被解放軍所控制,致使有些畢業後分配到東北的學生無法前往履任,只好改派它所。又過了兩年多,國民黨政權就垮台了。“國立政治大學”十三期的同學們也隨著舊政權的垮台四散而去,有的去了台灣,有的移居海外,差不多有近半數的同學滯留在了大陸。逃到台灣的同學,依舊扮演著社會中堅的角色,有些人後來當到了公司經理、銀行主管、報社主編、駐外“大使”,以至“考試院秘書長”。移居海外的也大多學有所用,不虛此生。相比之下,命途多舛的是留在大陸的那些人。

由於“國立政治大學”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學生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他們不可避免地成為新政權懷疑和整肅的對象,其中實有頗多無奈,時代轉換之種種,並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他們中有的“鎮壓反革命”這一關先就沒有過去,成了舊政權的殉葬品。那些僥幸躲過了“鎮反”的,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還要戰戰兢兢地經受“反右”和“文革”的沖擊。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歲月裏,連那些“根紅苗正”的人,稍有閃失,都有可能跌入地獄,被視為“黨國精英”的“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生們的遭遇,是很容易想象的。紀念集裏載有幾篇留在大陸的畢業生寫的回憶文章,讀來令人嘆息。其中,經濟系胡佛同學的經歷尤具代表性,特摘錄於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