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發表”

    

《老照片》創辦之初,從新華社攝影部的資料室裏獲益很多。

也是順應市場經濟的潮流吧,大約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新華社攝影部的圖片資料開始對外開放,以新華社照片档案館的名義,面向社會,開展服務,同時收取一定的費用。記得1996年的時候,對外提供一張五寸的黑白照片,連制作費和使用費在內,共收取五十五元。那時查閱的門檻也不高,只要持有單位的介紹信,即可獲得熱情的接待和服務。工作人員會根據你的查閱要求,到庫房裏提取相關的圖冊,有時因為資料太多,一次抱不了,便放在小車裏推出來,然後一本本摞在你的案頭。

圖冊悉為攝影部存档的原始資料簿,裏面的紙張有的已經泛黃,翻動時,散發著淡淡的久置庫房的特有氣息。每張照片下面都附有詳細的說明文字,圖文對照,一目了然。說明文多是用老式的打字機打上去的,個別也有手寫的。手寫的文字,多系對說明文的校正或對圖片的批語,諸如“不宜發表”、“曝光不足”、“左邊的人裁去”之類。這些批語,不經意地透露著那個年代拍攝和選取新聞圖片的標準,頗耐尋味。照片選好以後,把編號謄寫在一張特制的表格上,在館裏的工作人員引領下到收費處交上錢,然後等著按時來取照片就可以了。如果是外地的,館裏還負責郵寄,通常半個月之內,便可如數收到選定的照片。尤其頭兩年裏,所選的照片無論是涉及領袖人物還是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館方都予放行,從未拒絕提供。

再後來,就多了一些審批的手續,像上述兩類照片,往往要經過相應級別的領導批準後,方可放行。有一次,我去挑選了一組拍攝於1956年公私合營時的照片,記錄了榮毅仁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以後,依然奢華的居家生活。大概是想通過展示榮毅仁的優裕處境,宣傳工商業改造政策的英明,從而打消工商業者們的顧慮。記得畫面中有榮家軒敞的別墅外觀、家中的康樂棋室,等等。其中一張,是他的兒子面帶微笑半蹲在庭院裏,一手拄著獵槍,一手提著一串被擊斃的麻雀在展示給人看,隨附的說明文稱其積極響應“打麻雀”的號召,一天打死了麻雀多少只,雲雲。工作人員看後說,這些照片要送領導審查,讓我回賓館去等消息。我告訴他們,我已買好了當晚的回程車票,沒法再等。那位工作人員想了想,建議我先把所選照片的費用付了,如果審批通過,他們就把照片寄給我,反之,則退款。回到濟南的第二天,他們打電話給我,說很抱歉,那些照片領導一張也沒批準……結果,那些曾經被大張旗鼓炫示的照片,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塵封之後,竟也變成了“不宜發表”的,其中的奧妙,真是讓人難以參悟。

隨著審查的步步升級和收費的不斷飆升,那個地方也就去得越來越少,後來幹脆就不再去了。不過回想起來,當年新華社照片档案館以其豐富的館藏和開放的襟懷,還是為《老照片》的成功創辦,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持,而十幾年前出入、流連其間的光景,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接下來,還是具體談談當初從新華社的档案圖冊裏“淘”來的幾幅當年“不宜發表”而通過《老照片》披露出來的照片吧。

其中一幅,是毛澤東與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圖一)。《老照片》刊發這張照片時,隨附了吳兵先生撰寫的解讀文字,其中寫道:“1951年10月23日,政協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休息時,毛澤東從主席台上下來,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潘光旦交談。潘光旦上大學時因體育事故,斷了一條腿,行走不便。大概是休息時毛澤東見其他人均離席走動,惟潘光旦端坐未起,故特加顧問。潘光旦見毛澤東來到自己面前,遂拄著拐杖從座位上欠起身,用握著煙鬥的另一只手撐著桌面,微笑著與毛搭話……”這幅照片以瞬間的定格,反映了特定時期共產黨領袖與知識分子尤其著名知識分子間的微妙關系。解讀者從照片上“領袖謙恭的背影裏”讀到的,是建國之初“國家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殷殷之情”。但作者也對短短幾年後知識分子即“厄運臨頭”有所慨嘆:連被毛澤東如此禮遇的潘先生也沒能幸免!

就是這樣一幅極富現場感與時代意味的新聞照片,卻因領袖是背對鏡頭,而被歸入“不宜發表”之列,在通訊社的資料庫裏沉睡了幾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後,始以“歷史照片”的面目得見天日。

圖一 1951年10月23日,政協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休息時,毛澤東從主席台走下來,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潘光旦交談。這大概是毛澤東僅有的一幅以背影面世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