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年譜卷十(第2/6頁)

初三日,還金陵署。

十五日,具折奏黃翼升水師、張樹聲淮軍已到清江防所,劉銘傳、周盛波日內當抵邳、宿之境。又折奏前漕督袁甲三先經奉旨於臨淮建立專祠,旋因案撤銷,請仍準建復。附片奏皖南鎮總兵唐義訓開缺,以總兵劉松山、道員金國琛辦理徽、寧防務。該二員蒙恩授甘肅鎮道實缺,並催令赴任,請暫留皖南,仍即以劉松山缺調補皖南鎮實缺。又片奏新授安徽臬司李宗羲暫留兩淮之任,整理鹽務。

二十日,核定瓜洲鹽棧章程。

二十一日,接奉廷寄書公爵加稱曰“毅勇侯。”

鮑公超回川後,所部霆字營分為兩軍:其一,總兵婁雲慶領之入閩;其一,總兵宋國永領之赴蜀,將率以出關也。入閩之軍在上杭縣大嘩,回向江西索餉。江西藩司孫長紱急發銀六萬兩,迎解於軍前,眾稍定。入蜀一軍行至湖北金口登岸,嘩潰為亂,竄陷鹹寧縣,擾犯江西、湖南邊境,李公瀚章調軍平之。公久慮霆營之有變,至是聞警,適如前疏所慮,為之憮然,憂念不已。

僧王追擊撚匪至於山東,日馳百數十裏不息,撚匪勢亦飆忽,叠奉諭旨,以持重為戒。公亦具密疏,請令僧邸一軍稍休暇以養銳。疏未上也。二十四日,忠親王僧格林沁在曹州中伏陣亡。兗豫之間,賊勢益張,遠近人心為之惶駭。

二十五日,公接見洋人,議江南通商事宜。是月,公與李公鴻章會奏遵旨核減蘇松等屬浮糧一折。

鄭公敦謹奉旨授湖北巡撫,吳昌壽調河南巡撫。

五月初一日,馳折奏叠奉諭旨,復陳大略:其一,鮑超霆營潰叛之故,固憚萬裏長征之苦,實由積年欠餉之多,已飛咨鮑超迅赴鄂中,調停解散。檄調劉連捷等軍,南渡九江,咨彭玉麟調派水師扼防江西。其一,水師炮船,宜用於長江大川之中,若運河水窄岸高,斷難施展。黃河與大江,船式迥殊,水性亦異,宜由山東,河南撫臣另造舢板,分防黃、運兩河,則畿輔永無撚患。凡二條。附片奏稱:金口霆營叛亂,容有別情,至婁雲慶一軍在閩鼓操,則系因饑生變,實無他故。臣不在江西,不能籌發欠餉,又明知霆營出關,必將生變,不能及早奏請停調,至釀今日之禍,皆由臣區畫一善,恩信不孚,無可辭咎!容俟查明原委,自請嚴處。又代奏陜西臬司陳湜謝恩一折,奏請應否陛見。

初二日,奉到寄諭。令公出省至淮、徐一帶,督率水陸援軍,相機剿賊。

初三日,公聞僧王陣亡之驚,奉到上諭:“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侯曾國藩,著即前赴山東一帶,督兵剿賊。兩江總督著李鴻章暫行署理,江蘇巡撫著劉郇膏暫行護理。欽此。”又奉上諭:“曾國藩著即攜帶欽差大臣關防,統領所部各軍星夜出省,前赴山東督剿等因。欽此。”

初四日,奉到寄諭一道,初七日奉到寄諭二道。皆催公迅速啟程。

初九日,馳折奏遵旨前赴山東剿賊,瀝陳萬難迅速情形:金陵楚勇裁撤殆盡,僅存三千人,作為護衛親兵。此外,惟調劉松山寧國一軍,如楚勇不願遠征,臣亦不復相強。淮勇如劉銘傳等軍,人數倘少,不敷分撥,當酌帶將弁,另募徐州勇丁。以楚軍之規制,開齊兗之風氣,期之數月,訓練成軍,此其不能迅速者一也。撚匪積年擄掠,戰馬極多。馳驟平原,其鋒甚銳,臣不能強驅步兵,以當騎賊,亦擬在徐州添練馬隊,派員前赴古北口采賣戰馬,加以訓練,此其不能迅速者二也。扼賊北竄,惟恃黃河天險,若興辦黃河水師,亦須數月,乃能就緒,此其不能迅速者三也。直隸一省,宜另籌防兵,分守河岸,不宜令河南之兵,兼顧河北。僧格林沁剿辦此賊,一年以來,周歷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五省,臣接辦此賊,斷不能兼顧五省,不特不能至湖北也,即齊、豫、蘇、皖四省,亦不能處處兼顧。如以徐州為老營,則山東只能辦兗、沂、曹、濟四郡,河南祗能辦歸、陳兩郡,江蘇只能辦淮、徐、海三郡,安徽只能辦廬、鳳、潁、泗四郡。此十三府州者,縱橫千裏,撚匪出沒最熟之區。以此責臣督辦,而以其余責成本省督撫,則汛地各有專屬,軍務漸有歸宿。此賊已成流寇,飄忽靡常,宜各練有定之兵,乃可制無定之賊。方今賢師新隕,劇寇方張,臣不能速援山東,不能兼顧畿輔,為謀迂緩,駭人聽聞,殆不免物議紛騰,交章責備。然籌思累日,計必出此,謹直陳芻蕘,以備采擇!附片奏稱:精力日衰,不任艱钜。更事愈久,心膽愈小!疏中所陳專力十三府州者,自問能言之而不能行之。懇恩另簡知兵大員,督辦北路軍務,稍寬臣之責任,臣仍當以閑散人員效力行間。又折奏保張樹聲補徐海道缺,吳世熊補淮揚道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