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第一節 學校

古代士大夫之學,出於與宗教相合之哲學及官守;民間之教育,則隨順習俗,以前輩之所知所能者,傳諸後輩;《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二、第四節已言之。東周以降,社會之等級漸平,人民之好學者日眾,士大夫所專之學,漸次被及於氓庶,此乃自然之勢,無可遏抑。秦始皇帝及李斯,顧力反之,而欲復諸政教合一之舊,於道可謂大悖。漢興,除挾書之律,設學校之官,既逢清晏之時,益以利祿之路,於是鄉學者益眾,學術為士大夫所專有之局,至此全破矣。此實古今政教之一大變也。

《漢書·武帝紀》: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詔曰:“蓋聞道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鹹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1)大常其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儒林傳》載弘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裏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史記》作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大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大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史記》作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史記》作當。與計偕,詣大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大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史記》作“而請諸不稱者罰”。制曰可。案《賈山傳》:山祖父祛,故魏王時博士弟子;師古曰:“六國時魏也。”《董仲舒傳》曰:“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則博士故有弟子,此時特官為增置耳。故公孫弘議言得受業如弟子,《本紀》言學者益廣也。《儒林傳》又雲: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大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余,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大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雲。《本紀》:元帝初元五年,詔博士弟子毋置員,以廣學者。永光三年,復博士弟子員。以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繇役。此先漢大學之大略也。

《漢書·禮樂志》言: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磐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謚。及王莽為宰衡,欲耀眾庶,遂興辟雍。《平帝紀》:元始四年,安漢公奏立明堂、辟雍。《蕭望之傳》:望之子由,元始中作明堂、辟雍,大朝諸侯,征為大鴻臚,會病不及賓贊是也。《王莽傳》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兒寬傳》雲:武帝封泰山,還登明堂,寬上壽曰:“間者聖統廢絕,陛下發憤,祖立明堂、辟雍。”《河間獻王傳》:來朝,對三雍宮。《注》雲:“三雍,明堂、辟雍、靈台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中元元年,初起明堂、靈台、辟雍。《儒林傳》雲: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文獻通考·學校考》謂“據《禮樂志》,則辟雍王莽時方立。武帝置博士弟子員,未嘗築宮以居之也。然考兒寬所言,與河間獻王事,則似已立於武帝時,何也?蓋古明堂、辟雍,共為一所。武帝時,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案見《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同。《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秋,作明堂於泰山下;《地理志》:泰山郡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裏,武帝元封二年造,即此。然《志》又雲:瑯邪郡不其有大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則武帝所作明堂,尚不止奉高一處也。奉高,今山東泰安縣。不其,今山東即墨縣。修封時以祠大一、五帝。兒寬所指,疑此明堂;意獻王所對,亦是其處;非養士之庠序也。”案馬氏謂兒寬所登為奉高明堂是也,謂河間獻王所對亦其處則誤。《漢書·藝文志》,有《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胡三省《通鑒注》謂對三雍之制度,非召對於三雍宮,其說是也。然馬氏謂辟雍非養士之所,武帝置博士弟子,未嘗築宮以居之則是矣。《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四年,初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