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圖謀天下(第2/5頁)

在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彼此的力量強弱,以吳國現有人口,即便屯糧如山,家家富足,也難以稱雄於天下,是以文種立即答道:“不能!”

慶忌道:“這就是了,當今天下,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該國人口的多寡。人口眾多,才能保證各種作物的種植、保證有充足的人口服役納賦、保證國家農工商學各個方面有可用之人,保證臨戰時有充足的兵源。反過來,一個富國強國,國家安定,百姓富足,嬰兒出生的才多,肯定居該國安心務農經商,從工服役的人家才多,反過來也能證明該國的強大。”

他說到這兒,眯起眼睛看看越行越近的車隊,然後一指孫武,問道:“長卿,寡人給你五年時間,能否給寡人練出一支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臨戰英勇的軍隊?”

孫武略一思忖,肯定地答道:“能!”

慶忌又轉向文種,說道:“子禽,寡人給你五年時間,讓你放手施為,能否給寡人辟出良田萬頃,做到府庫充盈,百姓富有?”

文種素來小心,反復地想了想,才道:“若我吳國能暫息刀兵,容臣好生調理,讓百姓休養生息,以我吳國如今國策,臣辦得到。”

“好!少伯啊,長卿和子禽只需五年時間,就能讓寡人兵精良足。寡人也給你五年時間,能否讓我吳國文臣武將、士子如雲?能否讓我吳國壯丁百萬,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人才濟濟?”

相國之官,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具體負責的內容非常繁雜,從國家方針大計到世俗生活到農田水利,再到教育普及,無不在其治理之列,如今孫武為相,但主要側重於軍事,民政多由範蠡負責,那麽教育問題和人口問題也就由他負責,所以慶忌向他發問。

範蠡腦中靈光一現,隱約捕捉到了慶忌的思路,可是這時慶忌正在問話,他也無從細想,只得眉頭一皺,搖頭說道:“五年時間,完成大王的要求,難如登天。管子有言,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若要人才濟濟,須得廣開府學與私學,向民眾教授四術六藝、王官之學,術藝普通,方出才智之士,如此算來,至少也得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光景才能有成。”

四術六藝,王官之學,就是諸子之學的起源,諸子之學皆源於官學,儒家出於司徒之官,道家出於史官,陰陽家出於羲和之官,法家出於理官,名家出於禮官,墨家出於清廟之官,縱橫家出於行人之官,雜家出於議官,農家出於農稷之官,小說家出於稗官。

諸子百字淵源流長,各有所出,早已具備了深厚的理論基礎,那些諸子百家的名士聞人,都是繼承發展了前人學說,並發揚光大而已,並不是在春秋戰國幾百年之內,從無到有突然產生了許多門類的高深學術。

那時公卿士子皆有官府所辦的府學學習知識,教授私學的雖然後來是孔丘最為出名,但是他並不是開辦私學的第一人,當時民間私塾在各國已經具有了很大規模,所以範蠡把它也列為了官學不足的補充。

範蠡又道:“至於要做到丁役充足,就算現在便開始鼓勵婚姻、生育,也得二十年方能有成。要有丁壯百萬,便是從此不動刀兵,專心生產,發展民力,怕也得百年以上。”

慶忌道:“這就是了,寡人有你們這些當世英才輔佐,便有希望壯大吳國。然而要想壯大吳國,限制吳國國力發展的各種因素中,你們最難解決的、需要最長時間來解決的,便是人才和人口。既然我吳國自己培養人才曠日持久,那為什麽不吸納列國人才呢?

在寡人朝中,長卿來自齊國、英淘來自魯國、子禽與少伯來自楚國,你們如今皆是寡人的股肱之臣,寡人希望能招納天下更多的賢才成為我吳國朝廷中的棟梁。再說民力,既然我吳國自己增加人口丁壯毫無取巧之處,非百年之功不能奏效,那為什麽不能吸引列國百姓移民於吳,為寡人所用呢?”

掩余疑惑不解,插口道:“大王,我吳國如今不是正在招賢納士,吸引列國移民嗎?”

慶忌道:“不錯,可是寡人猶嫌速度慢了些,百姓移民自列國趕來需時良久,僅憑我吳國開荒賜田的優惠國策,未必能使足夠的人家下定決心遷移來吳。目前晉國南下受阻於秦楚、齊國南下受阻於魯國和東夷,列國諸侯之戰,恐怕很快就要偃旗息鼓,休兵議和了。到那時,有心遷移而尚未動身的百姓便會重新定居下來,我吳國便招納不到足夠的人口,只爭朝夕啊!”

“啊!”範蠡終於明白了慶忌的意思,興奮的拳掌一擊,贊道:“妙啊,微臣明白大王的意思了。既然外因不足以吸引足夠多的百姓赴吳,那咱們就給他們制造點內因推他們一把。諸侯列國此番戰事自去年冬天一直打到現在,各國都因戰事誤了農耕。目前各國尚有余糧,還看不出什麽困境,但是各國的存糧恐怕都不能支撐到明年秋收,因此再過幾個月,糧荒便會漸漸蔓延,直至發展成整個天下的一場大糧荒。如果我們搶在前面,從各國公卿士紳和大糧商手中把他們屯積的糧食都買來,等到糧荒發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