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選賢任能(第4/5頁)

只不過秦國覬覦天下時,以耕戰立國,以刑殺立威,這是馬上打天下,合乎國家需要。但是,天下一統後,正是民心思定,盼望統治者能改善他們的民生,過上渙然一新的新生活的時候,秦國卻不知變通,仍是騎在馬上管天下,這才功敗垂成。

對歷史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的,總是那些身在歷史之外的人。因為已經既成事實的失敗和成功,他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去判斷先人政策的得失利弊,然而無論他們得出怎樣的結論,卻都只能是一種假設而已,畢竟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是慶忌很幸運,他是從局外走進局內的人。

適合這個時代的法與後世還有相當大的區別,他既不能生搬硬套後世詳細的法律制定,更不可能神經錯亂,在這個時代搞什麽三權分立來給自己刨墳,很大程度上,他得依靠當世的人,來立當世的法,以維護吳國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他慶忌的王權。

可是立法乃國之大事,因少有前人資料,當世有些主張以法治國者的文章,也多是講其優劣,誇誇其談,涉及具體而微的條條框框法則的少,赤忠身為大司寇,那雙長滿老繭的手放下劍盾拿起竹簡,整天領著一幫士師老朽在那裏逐條研究法典立項,聽得暈頭轉向,忙得焦頭爛額。看他模樣,確實很難擔當得起如此重任,慶忌偶爾去他那裏一趟,見到他抓耳撓腮的模樣都不免替他著急。每當這時慶忌都恨不得立時插翅飛到魯國去,把那與孔仲尼打過擂台的少正卯抓到吳國來替赤忠做了大司寇,免得他為難的半死。

不過這幾項新政國策雖然還有許多漏洞和不足,慶忌還是趁著吳國新立,推出新政阻力最小的機會把它們推了出去。他並不指望一下子就能制定一個無懈可擊、一勞永逸的方案出來。記得在他那個時代,“關於某某年某某號令的補充意見”,“關於某某某的附則”,“關於某某某的補充條例”都層出不窮,何況他這創前人所未有的改革者?慶忌不怕不夠全,就怕不去做,政策先制定下來,框定了大方向,再逐步補充完善便是。

至於廢除奴隸制等方面,那些奴隸可是別人的私產,慶忌畢竟不是一個階級打倒另一個階級的政治代表,是不可能強行廢除的,這些方面就得用些溫和手段進行誘導,漸漸改變目前現狀。比如禁止購買新奴、貶奴、賣身為奴,立軍功者、發明新式農具者可免奴籍等措施,再加上士族為官,流官增多,世卿減少,現存奴隸也會逐漸減少,當可漸漸使這一族群成為過去。

慶忌的變法新政耗費了他和朝中大臣們的大量心血,去蕪存精、增添新意,確實是部好經。可這念經的人若不合格,那就成了歪經。執行過程中,辦事官員執行能力如何、應變能力如何、是否勝任職務便成了變法成敗至關重要的問題,慶忌最擔心的便是所托非人。

他麾下舊人中多是武將,現從士族中提拔起的新人能力如何尚有待觀察,可以放心使有的賢能之士便成了鳳毛麟角。人才的貧乏,成了慶忌的一塊心病。以致他趕到東殿群藏寶庫,親自挑選準備由使節帶去秦國、魯國向諸公室之女行納聘之禮的珠寶時,猶自想著這個問題。

“範蠡、文種……,要說民政、經濟,在我麾下,再無一人比他們更加擅長此道,若是這兩個人投奔到我吳國來,那可不啻於寡人的左膀右臂,如今楚國的發展已經與原來歷史有所不同,也不知這兩個家夥在楚國混成什麽模樣了。怎生想個法子,把他們弄到我吳國來才好……”

慶忌站在寶庫中,兩眼望著琳瑯滿目的楚國財寶,又惦記起了楚國的人才……

※※※

紀山之南,楚都郢城。原本熱鬧非凡的楚都如今一片凋零,由於國庫空虛,城門稅翻了近十倍,進城的人少了許多。

荊楚一代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工商業亦極具規模,而楚國地大物博、國力雄厚,若休養生息,未嘗不能於厄境中重新崛起,可如今楚國令尹費無忌急功好利,只想快點充實他眼前的利益,拔苗助長,心致弄得郢都更加蕭條,朝中臣子如今多是他的人,楚王又因年幼不能親理朝政,只能由得他胡作非為。

令尹府,百余名武士護擁著一輛馬車剛剛進入前院,馬車甫一停住,便有一名佩劍武士快步迎上來,打開車門,放下踏板。

費無忌慢騰騰地自車中走出來,撣了撣衣袍,施施然地下了車。他的臉色紅潤,身上隱帶酒氣,顯然是剛剛赴宴歸來。後邊車上有人搬下兩口箱子,未經他指示,便輕車熟路地送往後宅。

“恭喜大人,越人又給您送了一份厚禮呀。”那年青武士瞄了眼沉重的箱子,向費無忌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