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豈止兩周,等了一個來月也沒有一點兒反應。

“只要讀了,就一定會被打動。”孫文很有自信。

上書的內容主要是:

歐洲各國富強之根本,絕非僅限於軍事力量(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因之,必須學習西洋之法,教育、產業……

今天看來,這都是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有的孫文研究者認為,這篇上書連立憲政體都只字未提,是不徹底的。可是,在那個時代,知識階層都鄙視外國,認為它們的長處只在軍事技術方面,應學習的不過如此而已。孫文提出西洋富強之根本不僅僅是這些,應當說是前進了一步。

其次,上書的對象是清政府的最高要人李鴻章,目的是觸動他的心,要讓他受感動,不能讓他發怒。所以,即使有改革政體之意,也不能在上書裏寫出來。

依據這篇給李鴻章的上書,判斷孫文這時還沒有強烈的革命思想,也是不正確的。從文章的目的來看,不能寫進去的事項簡直太多了。

接近李鴻章,他認為是一種手段。不應把他采取的接近李鴻章的手段視為他的本意。

“還是不行啊!”最能忍耐的孫文也終於搖頭了,說道。

“算了吧,不能總待在天津浪費時間。再多轉幾個地方吧?”易灰心的陸皓東對於孫文不再堅持接近李鴻章立刻表示贊成。

兩個青年人去了北京,然後經武漢返回廣東。這時,甲午戰爭已經開始了。

李鴻章是否讀了孫文的上書,已經無從查考。不過,從客觀上看,那年的六月到七月之間朝鮮問題異常嚴峻,他是不可能讀一篇與此沒有直接關系的八千字的上書的。也許他讀了一半兒就不往下讀了。

“讀了上書,竟不派使者來,可見李鴻章這個人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人物!”

在北京,孫文和陸皓東一邊散步,一邊還談著這件事。

“還是得有武力!……要有兵!……”孫文自言自語似的說道。

“不錯,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陸皓東高高地舉起手臂。

青年們總是意氣風發的。

從北京回廣東的途中,兩人一直談論著依靠武力復蘇國家的話題。

“你看這座城市應當從哪裏進攻?”

“這個地方軍隊不太多,萬一有事,援軍從哪裏來呢?”

“太平天國攻擊此地時,在那一帶布陣,正確嗎?”

太平天國才過去三十年,人們記憶猶新。領導太平天國的主要領袖都是廣東和廣西的客家人,孫文也是客家人。

“我要做第二個洪秀全!”孫文在心裏暗自思量。他為敢於向清帝國造反的人和自己一樣是客家人而驕傲。洪秀全在孫文出生前兩年,於天京(南京)失陷的前夕死去,太平天國終於失敗。

“第二個洪秀全絕不會失敗!”

沿著長江旅行,也是為了憑吊太平天國的戰鬥遺址。

“體會太平天國軍的作戰方式是對的,不過,也該研究一下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做法!”陸皓東說道。

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人都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將領。曾國藩已死,李鴻章還在。這次想利用他,沒有成功,孫文已經斷了念頭。既然不抱幻想了,那麽,李鴻章作為“敵人”的樣本,倒也相當。的確有必要學習敵人的戰略戰術。

“當然……你說,攻陷這座城,需要多少兵力?”孫文仰望武昌城墻,嘆息道。

“建一支軍隊,沒錢不行啊!”陸皓東的語調不那麽激昂了。

“必須先考慮籌款。”

“籌款可不容易呀!……你一說這是為了建一支推翻政府用的軍隊,誰也不會提供。就連贊成我們的宗旨的少數人,心有恐懼,大概也不會出錢。難哪!”

“是難……”孫文想了一下,接著說道,“你說得對,在國內籌款怕是籌不到的。善良而膽小的人們不願被牽連進可怕的造反中……但是,在國外就不害怕清政府。”

“國外?”

“華僑!我在夏威夷住過,知道這事。華僑人多,其中有不少有成就的。他們遠離祖國,卻非常愛國。他們會捐贈的。不僅在夏威夷,舊金山、洛杉磯那裏的華僑也不少。不光美國,新加坡、馬尼拉也有,成功的人也有。對!向他們做工作……”

講求實際的孫文已經想好了具體方法。後世稱他為偉大的樂觀主義者,但他並不是盲目樂觀。單憑二十八歲的年輕人的一張嘴,不論多麽愛國的華僑,也不會輕易地解囊相助。需要附帶一個“釣餌”——“當革命成功之日”,所借的錢加倍奉還。有了這樣的條件,是會有人認可下賭注的。

“夏威夷,你在那裏也住過,熟人又多,肯定行,至於其他地方,可就難了!”陸皓東有點兒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