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歸國之日

1

甲申年(1884年)年末,朝鮮發生武裝政變。清廷在年初也曾有政變,軍機大臣全部被更換。根據清代制度,軍機大臣是掌管國政的最高官職,負責輔佐皇帝,把決定的事情下達給行政機關。然而,這個時候,光緒帝還未成年,後來雖然成年了,在位三十四年間卻全由西太後獨掌大權。

當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是恭親王奕䜣。恭親王是鹹豐皇帝的胞弟,道光帝的第六子。西太後是鹹豐帝的皇後,她生的同治帝無嗣而終,遂讓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即位,就是光緒帝,甲申年剛剛十三歲。醇親王也是鹹豐帝的弟弟,道光帝的第七子。西太後之所以能掌握政權,主要是由於恭親王的支持。然而,對於西太後來說,這正是一個令她不安的因素。

“中法戰爭擺在面前,需要新的政府成員。”以此為理由,恭親王被攆下權力寶座,代替他的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西太後覺得醇親王比恭親王好支配得多,而且醇親王之妃又是西太後的親妹妹。

“老太爺”,這是對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的稱呼。他為人謹慎,自己兒子即位後他便辭官告退,於此可見一斑。為人謹慎的另一面,就是沒有一貫的抱負。西太後看中他的也正是能聽話這一點。果然,後來任海軍衙門總理,負責新海軍建設,西太後對他說:“把買軍艦的款子撥一部分來,我要修一處園林!”他便按照西太後的意圖,挪用了海軍經費。西太後就用這筆買軍艦的錢款,修建了頤和園。

清廷的政變給予朝鮮政界以微妙的影響。

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這一事實,使朝鮮要人們聯想起大院君。因“壬午軍亂”被清廷禁閉在保定的大院君,就是朝鮮國王李熙的生父。

“設身處地,醇親王會同情大院君的。”這個想法倒也合乎情理。起用醇親王是在三月,消息傳到朝鮮,便有人散布:“大院君即將被釋放回國。”

往壞裏說,大院君是野心家,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他是個熱情的好鬥者。他的兒媳閔氏也是有這種傾向的女性。也許可以說,兩人是前生注定的競爭對手。對於閔妃及其一族來說,大院君永遠被幽禁在中國才是最理想的。

金玉均等人的“新黨”企圖抵制飛揚跋扈的閔氏一族,在武裝政變後建立新政權時,他們分明知道僅靠自己一邊的人,無法組成新政府,因此才聯合大院君一派。一時間,大院君的名望高漲起來。“新黨”想同大院君一派組織聯合政府,正是要利用這種名望。

閔妃是不希望大院君歸國的。但是,就國王李熙來說,大院君是生身之父,而朝鮮是極端重視儒教倫理的國家,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爭取生父的釋放,一定要遭受猛烈的譴責。所以,他多次派出使臣,懇請釋放生父大院君。然而,清政府認為大院君是“壬午軍亂”的“罪魁禍首”,必須嚴加處置,豈能釋放。朝鮮國王為了盡孝心,便派遣閔種默為“問候使”,僑居保定,以慰藉大院君。在甲申的前一年,又派親兄,即大院君的長男李載冕來保定探望。

“這可不妙!”李鴻章心想。大院君是鼎鼎大名的陰謀家,“問候使”來往倒可以,但只怕借此醞釀陰謀。李鴻章決定,除了侍奉的少數仆從,禁止外來人見大院君。

“太嚴厲啦!”大院君一派大失所望。

遭受閔氏家族壓迫的大院君的黨徒們,夢想有朝一日擁戴大院君奪取政權。李鴻章並不是杞人憂天。清政府當局禁止大院君會客之後,大院君一派的希望仿佛斷絕了。但是,第二年醇親王被起用,他們又躍躍欲試。

“處境相同的醇親王成了首席重臣,大院君極有可能被釋放。”大院君一派有意制造這樣的謠言。不久,又傳開“雲峴宮的古玩開賣了,統統被日本人買去”之類的謠言。

雲峴宮在漢城的大院君宅邸之內,主人被押解到國外之後,親族處理著家產。現在謠傳,雲峴宮裏秘藏的為數甚多的古代美術品,被悄悄地賣給了日本人,恐怕是得到了大院君的允許,不,就是根據大院君的命令賣的。那麽,為什麽呢?“那還用問!為了湊錢買通清廷的醇親王和李鴻章他們……看著吧,局勢就要變了……”

當然,醇親王和李鴻章不會被收買而釋放大院君。但是,在朝鮮,這個謠言為人們所相信。大概是因為朝鮮賄賂之風盛行,凡事都要靠賄賂。

“聽說醇親王已經點頭,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聽說立夏以前……”

謠言被添枝加葉,活靈活現,這當然是為了刺激反大院君派。

反大院君派並不全是閔妃一族人。例如,先王正妃趙太妃的兩個外甥趙成夏和趙寧夏,在“壬午軍亂”中勾結閔氏一族反對過大院君。誘騙大院君時,趙寧夏出了不少力。後來大院君知道了這件事,恨得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