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頁)

李鴻章認為,諒山的勝利是停戰的絕好機會。對於停戰來說,也許是個好機會,但所訂立的條約,卻是十足的戰敗條約。

中、法兩國於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締結條約。

中法戰爭中,劉永福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他以殘兵敗卒的首領身份,被越南朝廷隆重地封官授爵,但從清廷看來,他仍然是個逃亡國外的叛逆。只因他所率領的黑旗軍在同法軍作戰時,成為清軍的主力,威名遠揚,才迫使清廷不得不承認他的實力和功績。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早日拔掉這個實力者的牙齒,於是,清政府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之職。從此,黑旗軍被編入正規軍。

舊時代的中國人多麽羨慕和憧憬官爵,是遠遠超出我們現代人的想象的。

已經被定為叛匪,一旦抓獲就會梟首示眾,而今竟得到政府軍中最高的稱號,可想而知,流民出身的劉永福該有多麽高興。

1885年8月,劉永福帶著十余萬石軍糧、無數彈藥、槍炮和艦船,率領三千部下“入關”。幾個主要頭目提出反對意見,但劉永福卻只想衣錦還鄉。當部隊到達廣西時,北京傳來旨意,命他將部隊減為一千二百人。第二年,劉永福被任命為福建南澳的總兵,他的直系黑旗軍被分散各處,後來,手下只剩三百人。

性情粗野的劉永福完全被官職、爵位沖昏了頭腦。拿這個釣餌來遊說他的,就是唐景崧。唐景崧,字維卿,廣西灌陽人,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提拔的官員。他為人豪爽,飲酒賦詩,擅長外交。中法戰爭之際,他主動承擔了說服劉永福歸順的任務。

“朝廷切望於公焉。”唐景崧用這樣的甜言蜜語終於說服了劉永福。

此後,唐景崧同劉永福成為莫逆之交。後來,正當中日甲午戰爭白熱化時,唐景崧當了台灣巡撫(省長),劉永福率領部隊奔赴形勢危急的台灣。中、日簽訂和約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結果,在台灣的唐景崧和劉永福成了拉開戰幕的人,時當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