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2頁)

“壬午軍亂”後兩年,中法戰爭打響,雖然清軍在戰事中處於有利地位,但李鴻章仍然做了很大讓步,令人不解。其實,李鴻章對清軍的不信任,是解開此謎的鑰匙,而且,他還害怕損失了自己的直系部隊,會削弱自己對政治的發言權。

從此,朝廷中一出現主戰論,李鴻章就會疑心:是不是想讓我的軍隊遭受損失,把我趕下台?

“壬午軍亂”趨於平靜,閔妃回到漢城的消息傳到北京,翰林院侍講張佩綸上奏了《東征策》。

張佩綸時年三十四歲,直隸出身,同治十年(1871年)進士。他與鄧承修等人被稱為“清流”,為官清正、剛烈,素以彈劾有過失的高官不留情面而聞名。由於他的彈劾,尚書萬青黎、董恂,侍郎賀壽慈等人下了台。後娶李鴻章之女為妻。因堅持主戰被免職,中法戰爭中被派往第一線,丟了福建水師,被判充軍。在與義和團講和時輔佐嶽父李鴻章,後又因李的軟弱外交與其發生沖突,終被免職,一生坎坷。他的主張始終如一,即“加強戒備新疆、東三省和台灣,以防日本和沙俄侵入”。

“壬午軍亂”後,他的《東征策》主張向日本派出遠征軍,膺懲日本奪去中國藩屬琉球和至今仍向朝鮮伸手之罪。

上奏的日期是陰歷八月十六日。當然,並不是要求立刻派出遠征軍,而是確立遠征的根本方針,訓練水師,建造軍艦。

不僅上奏,張佩綸還以私函向李鴻章提出相同的主張:“欲存朝鮮,當從折服日本始。欲折服日本,當從改訂仁川五十萬之約始。”

他嚴厲譴責日本從朝鮮掠奪五十萬兩賠款,認為清為朝鮮之宗主國,不該默然不理。

信的開頭說:“朝鮮之事,昨日論而未盡,今請再度借箸,不可知否?”

“借箸”的典故,出自《史記》,張良為劉邦獻策的時候,借用筷子比畫示意,後以“借箸”指替人謀劃。總之,張佩綸似乎終日向李鴻章鼓吹強硬政策。

“‘清流’一夥人真是難以對付,張謇,還有張佩綸……這些人的意見如果真行得通,當宰相倒是個自在事……”

李鴻章把信推到桌子邊上,拉過墨盒,在張佩綸的《東征策》上批道:“海軍未備,渡海遠征非計。”

正好十個字,沒有更多的解釋。

李鴻章輕輕搖了搖頭。

這樣批示,並不是愉快的,於是他想找一件令人愉快的呈文看看。從裁決、復奏的函件中抽出一封來自朝鮮的呈文,事由是“為請獎敘朝鮮之役有功人員事”。

表彰、提升有功人員,的確是件有趣的事。

“噢,袁世凱?聽吳長慶說過,袁甲三的侄孫在他的麾下當幕僚……肯定是他了……怎麽?治軍嚴肅……嗯,名門之子,索性重用一下……”李鴻章一邊閱讀公文,一邊喃喃自語。

他又看了看附件。上面寫著袁世凱是鹹豐九年(1859年)生。

“真年輕……”

李鴻章到了羨慕年輕人的時候了,他次年滿六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