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金允植後來協助日本吞並朝鮮有功,被授予爵位,但據說又因為參與“三一”事件,被撤銷了。這件事,反倒為他提高了聲譽。金允植著有《陰晴史》,詳細記述了“壬午軍亂”。

金允植在南別宮會見袁世凱時,曾反復探詢:“你們怎麽辨別亂黨軍隊和普通居民?”

對於金允植所擔心的事情,袁世凱似乎毫不關心。

“不用過分擔心嘛!”他很不耐煩地答道。

利泰裏方面並無太大的戰鬥,枉尋裏方面也只是小有巷戰。雖然聽不到炮聲,槍聲卻未停息過。枉尋裏位於小東門外三百米處,兩面靠山,中間一條街,民房櫛比,這裏的亂黨軍隊有半數逃往山中,余下的進行抵抗。

張光前的後營軍俘獲“亂黨”一百三十余人,隨後來到的何乘鰲的正營軍俘獲二十余人。利泰裏地區的亂黨士兵聽說清軍逼近,便一哄而散,僅有二十余人被俘。值得懷疑的是,所俘獲的人是否都是亂黨。有人帶著武器侵入自己的住宅區,難道就沒有男子漢挺身而出,為保護家人而戰鬥嗎?俘虜當中肯定有些人不是亂黨。

“被俘者應該交朝鮮當局去審問。”吳長慶的幕僚張謇提議道。

“那好,讓我們審問,語言也不通,交給他們處理好了。”吳長慶表示同意。

審問以朝鮮當局為主,結果,只有十人作為罪犯被處刑,余者全數釋放。至此,“壬午軍亂”解決了。

扣押大院君的事情,清政府做得很成功。既明確了責任之所在,又顯示了宗主權。不過,出兵枉尋裏和利泰裏是否有必要,值得探討。即使作為一種威嚇,也似乎有些過火。軍官渴望打仗,打仗是晉升的好機會,所以,也許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身為天主教徒的外交官馬建忠並不反對威嚇的作戰方式。清廷派到朝鮮的將領,除了吳長慶的幾個幕僚,絕大多數是軍官。就是幕僚中,也有像袁世凱那樣明顯地帶有軍人素質的人。

晉升之機!抱著最強烈的意願,處心積慮地鉆營的就是袁世凱。

“那個黃口小兒太鋒芒外露了!”黃仕林帶著明顯不愉快的神情說道。在吳長慶軍中,黃仕林是職業軍人中資格最老的一個,任記名提督,兩年後吳長慶歿世,他繼承慶軍。中日戰爭時為旅順守將,扮演重要角色。

在一個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看來,袁世凱的阿諛作風過分刺眼。即使不是什麽急事,袁世凱也騎著馬四處奔走。

“這家夥總想出風頭。”

黃仕林看了一眼騎在馬上的袁世凱,撇撇嘴說。有時,甚至吐口唾沫,呸他一下。也許正像他說的那樣,袁世凱為了出風頭,到處鉆營。不過,對於總司令官來說,這卻是個非常得力的人。吳長慶近來已感到身體不適,動輒疲勞,自然就喜歡用勤快的部下。如此一來,當然會委以重任。

袁世凱的舉動,朝鮮當局也看得很清楚。而且,他這時還是個無官職的幕僚,最易接近。

曾傳說被殺害的閔妃,此時還活著,隱藏在忠州同族的府第中。朝鮮國王李熙取消了為閔妃服喪的訃告,親赴忠州迎接。在注重儒教教條的朝鮮,這是一個特殊的舉動。可見,朝鮮國王多麽愛戀閔妃,並信賴她。吳長慶派清兵百名,沿途護衛。

王妃返宮之際,清軍將領中第一個跑去“祝賀”的,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袁世凱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朝鮮王室的頭腦裏,是理所當然的。對於袁世凱的祝賀,朝鮮國王比王妃更高興。王妃返宮為陰歷八月一日,陽歷為9月12日。大約半個月後,朝鮮國王特意單獨召見袁世凱。召見時,朝鮮方面由要人魚允中作陪。談話內容,袁世凱本人從未言及,朝鮮方面的史料《從政年表》也只是記載了單獨召見一事,未曾涉及內容。很可能是答謝他對王妃返宮的祝賀。

對於並非清政府正式官員的袁世凱,朝鮮國王竟如此厚遇,大概表示了朝鮮當局的一種希望:“我方所歡迎的正是袁世凱這樣的人物。”

由於“壬午軍亂”,清政府當局對朝鮮問題更加重視了,此外還有與日本的關系。今後有必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駐兵朝鮮。同時,還必須設置一個代表團,組成人員最好是善於同朝鮮宮廷周旋的人,於是,袁世凱得到破格錄用。可以說,這是朝鮮方面轉彎抹角向清廷提出的人選。

當時的朝鮮國要人們,對於清廷設置代表團的人選,沒有直截了當地提出要求。馬建忠的日記中寫道:

金允植來館筆談,為人頗迂鈍。每談一事,不能即了……

金允植是朝鮮第一線的外交官,也是學者,寫有《陰晴史》等多種著作,決非迂鈍之流。不“鈍”,但可能有些“迂”。他總是避免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盡可能采取迂回手法,因此,每談一事,難以得出結論。馬建忠對此頗為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