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變亂之後

1

逮捕了罪魁禍首,亂黨勢力並不一定就削弱,因為可能出現新的首領。囚禁大院君之後,還必須除掉他的長子李載冕。

對此,馬建忠與袁世凱進行了密商。

當日,即陽歷8月28日下午五時,以吳長慶名義致函李載冕:“有事相商,有勞尊駕來南別宮一敘。”

然而,李載冕並未露面,只遣使者李永肅帶來一封信,理由是“家母有病,不能前往”。

“請回去轉告上將軍:來南別宮對他有好處……可以協商尊父大人(大院君)的釋放、歸國問題。為了尊父大人,也希望他前來……好吧,我寫一張便箋,請交給上將軍。”

馬建忠寫了一封便函,交與李永肅。

晚上,金允植來了。他是朝鮮駐清廷領選使,搭乘丁汝昌的艦船回國的。金允植不會說中國話,但能自如地書寫漢文,在船中常同袁世凱筆談。

金問袁:“何故頭發半白?”

二十四歲的袁世凱少年白頭,頭發已經是黑白參半。

袁世凱答道:“弟少孤,有志四方,遊歷天下,偶得失血之症,以致早白。”

船上寂寞,常做無聊筆談,而此刻,馬建忠在紙上寫下一項重大事件:“速入朝,請國王手書。”

當時,袁世凱也在場,但他的文字遠不及馬建忠,所以不願執筆。馬、袁兩人所要求的是,討伐大院君一夥亂黨,需要有一個依據,那就是朝鮮國王籲請的“手書”。有它在手,當然對戰事有利。

“請派朝鮮將領申正熙,對我軍予以援助。”馬建忠又寫出一項要求。

每逢馬建忠寫完一段擱筆時,金允植就發出一聲嘆息。馬建忠,三十七歲;金允植,四十七歲,字洵卿,出身於忠清北道的名門。前一年升任駐中國領選使前,是順天府使。後來,當了親日政權的外相,積極協助日本吞並朝鮮,成為日本的“子爵”。但此時,他還是親清派人物。

“完了。”馬建忠把筆擱到筆架上,告訴他筆談已經結束。簡單的中國話,金允植還能理解。他聳起雙肩,仿佛要浩嘆一聲。

“看見他那麽嘆息,心裏真不是滋味。”馬建忠在金允植回去之後,嘆了一口氣。

“金允植的嘆息也傳染嗎?”袁世凱微笑道。

金允植走了大約半小時,馬建忠等的寓所外面,人聲鼎沸。

“國王的手書不會這麽快的。”袁世凱說道。

“大概是上將軍。”馬建忠道。

果然是上將軍李載冕來訪。

“上鉤啦?”袁世凱狡黠地眨著眼睛。

“不,他一切都知道了。”

馬建忠站起身,大院君的長子李載冕似乎完全明白清政府呼喚他的目的。

“已經十一點鐘了,請屈尊一夜,明早再談。”

馬建忠說完,李載冕表情冷淡,只是點點頭。

李載冕臨時下榻處,有一小隊清兵持刀警戒。將他隔離,是為了防止鎮壓期間大院君的余黨推舉他為首領。

深夜(馬建忠的日記裏記為淩晨二時),金允植小心提著朝鮮服的袖子來到南別宮,袖子裏藏著國王手書。他拿起筆來,不及落筆,就嘆息了一聲。

“籲請討伐。”

國王給了手書,但拒絕由申正熙率領朝鮮兵增援。他不希望同胞廝殺。

朝鮮兵是否陪同作戰,無關緊要,清兵早已做好戰鬥準備。張光前奉命率領後營官兵,出小東門,與吳兆有指揮的右營和何乘鰲指揮的正營會合,共同向枉尋裏進發。

亂黨的據點在枉尋裏和利泰裏(也叫利泰院)。利泰裏戰鬥由總帥吳長慶親自督陣,在次日即8月29日打響。

“壬午之變”之所以稱為“軍亂”,是因為士兵是這次暴動的主體。枉尋裏和利泰裏兩地是士兵的居住地,而且,他們不是住在兵營裏,而是與家屬同住,混雜在居民中間。

“不許用火炮!”吳長慶命令道。

金允植藏在袖子裏的不僅有國王的手書,還有一張安民告示:

不要抵抗討伐軍,綁縛亂黨送官者賞,抵抗者殺無赦。

這張安民告示是否張貼了,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