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短命西羅馬也能影響歐洲上千年

羅馬帝國在面臨強敵入侵時,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政權都由蠻族將領控制。東羅馬首先成為匈奴人的目標,西羅馬皇帝霍諾裏烏斯不僅沒利用此機會振興起來,還自毀長城,處死了忠心保衛西羅馬並立下功勛的西羅馬攝政、汪達爾人斯提裏科,惹怒了蠻族部落,導致他們紛紛搶掠西羅馬領土。匈奴入侵後,“最後的羅馬人”日耳曼裔埃提烏斯聯合蠻族部落與之決戰,最終獲得平局。隨後,匈奴因阿提拉暴死而分裂,不久滅亡。埃提烏斯卻被瓦倫提尼安三世殺死。西羅馬皇帝接連自毀長城,處死有功的蠻族將領,導致有軍功有軍權的蠻族將領心寒。公元476年,近衛軍統領奧多亞塞被擁立為王,同年廢除西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羅慕路斯,西羅馬滅亡。後來,法蘭克國王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以西羅馬繼承人自居,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王朝的歷代皇帝也以繼承西羅馬皇帝繼承人自居,但由於歷史原因,他們都未能恢復西羅馬。

1. 西羅馬自毀長城,哥特人趁機立國

西羅馬的領土包括意大利、巴爾幹西北部、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及北非等地,而除了北非以外,其他部分都與蠻族部落接壤。匈奴人由東向西的征戰,迫使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為了區別,史學界將定居不列顛的薩克森人稱為撒克遜人)、勃艮第人等蠻族部落紛紛離開故土,遷徙到西羅馬境內逃避匈奴人的兵鋒。而在這次民族大遷徙中,羅馬皇帝沒做好應對,與蠻族部落舊仇添新恨,以致連原本忠心耿耿保衛羅馬帝國的蠻族將領都起了反心。

公元374年,被匈奴擊敗的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退到多瑙河北岸,請求允許渡河到羅馬帝國避難,表示願為羅馬邊防軍提供兵源。羅馬皇帝瓦倫斯在要求西哥特人解除武裝、提供人質的條件下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同時答應撥給土地,供應糧食。而他們來到羅馬帝國後,羅馬皇帝卻不履行諾言,非但沒有供應糧食,反而勒索沉重的捐稅,拐賣哥特人充當奴隸。於是,雙方發生沖突。公元378年8月9日,西哥特人在阿德裏亞堡與羅馬人決戰獲勝,打死了時任羅馬皇帝瓦倫斯。

公元379年,弗利提恩逝世,哥特人內部發生糾紛。羅馬新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乘機使用懷柔措施,讓東哥特人定居在潘諾尼亞,西哥特人定居在色雷斯、馬其頓等地,保證供給糧食,分給土地,哥特人起義才得以平息。不過,哥特人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仇恨並未因此消除。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部分。西哥特人新推選的領袖阿拉裏克利用帝國分裂之機,率軍橫掃馬其頓和希臘。這顯然是一種趁火打劫行為,也是對當年羅馬人落井下石舉動的一次報復。

東羅馬皇帝阿卡迪烏斯束手無策,只好於公元397年任命阿拉裏克為伊呂裏庫姆地區總督,想通過官職來拉攏他,軟化他造反的立場。但是,這一做法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利用這一合法地位,阿拉裏克收繳了羅馬人的大批武器、糧食和其他物資,增強了實力,提高了他在哥特人中的聲望。4年以後,阿拉裏克決意進軍意大利,在那裏建立王國。意大利是西羅馬帝國統治的核心區,阿拉裏克想在那裏搶奪土地建國,顯然是對西羅馬皇帝的極度輕視。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從此開始了。

阿拉裏克率西哥特軍從伊呂裏庫姆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沿途反西羅馬統治階級壓迫的奴隸和隸農,都紛紛加入。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阿拉裏克率西哥特軍進入了北意大利。西羅馬皇帝霍諾裏烏斯見形勢危急,沒組織抵抗就跑到拉溫那去避難了。

西羅馬攝政、汪達爾人斯提裏科火速召回駐不列顛和萊茵河的軍團。斯提裏科是羅馬雇傭兵隊長之子,汪達爾人和羅馬人混血兒,於公元385年任羅馬皇帝的親兵總指揮,於公元393年任羅馬軍統帥。公元398年,斯提裏科的女兒瑪麗亞嫁給了西羅馬皇帝霍諾裏烏斯。公元400年,斯提裏科成為執政官、西羅馬攝政。斯提裏科是西羅馬的台柱,皇帝霍諾裏烏斯遇到危機逃走,但他義不容辭地支撐起了局面。

公元402年,斯提裏科率軍與西哥特人在波蘭提亞交鋒,雖未能大獲全勝,但奪取了西哥特人的營帳。之後,阿拉裏克向伊特魯裏亞進兵,但經過談判,他同意撤出意大利。公元403年,阿拉裏克再次率軍入侵意大利,進攻維羅納。斯提裏科又率軍與之交鋒,獲得勝利,戰敗的阿拉裏克被迫率軍向北逃竄。

公元405年下半年,一大群日耳曼人——主要是東哥特人,在異教徒拉達蓋蘇斯率領下,向佛羅倫薩進攻。斯提裏科又毫不猶豫地率軍進行抗戰,迫使日耳曼人退到菲耶索萊。在這裏,斯提裏科切斷了日耳曼人的供給線,隨後又進行了一次大屠殺。公元407年,斯提裏科率軍吞並伊利裏亞,關閉了意大利所有港口,禁止東羅馬艦隊出入。西羅馬面臨蠻族部落入侵的危局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