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明主昏君 十八 興亡有道人難道(第2/2頁)

孝文帝是北魏中期至為重要的一位皇帝,歷來史家對他的評價都頗高。北魏遷都之後,中華文化的中心又一次逐漸轉移到黃河中下遊地區,說起來,這也算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偉大復興”的開端。他在位近三十年,制度上方方面面的改革至少使得南北統一提前半個世紀來臨。在他統治期間,北方的佛教也得以蓬勃發展,洛陽龍門石窟與以少林寺、清涼寺為首的不少著名寺院都於此時興建。

然而,他的英年早逝,也標志著北魏盛極而衰。繼孝文帝而立的諸位北魏君主缺乏他的魄力與才幹,不出兩代,整個北方就陷入大亂,重新成為群雄逐鹿的疆場。關於亂事的始末原委,我們將在《絕代雙驕》中詳細交代。

連續經歷了兩次南北大戰的南齊政權,自齊明帝蕭鸞死後,已是搖搖欲墜。繼承皇位的蕭寶卷,正是南朝一百六十多年中最為知名的昏暴之君——東昏侯。(面對南朝宋、齊兩代“英輩叠出、各領風騷”的昏君暴君們,我們除了嘆為觀止之外,別無他言。且不論這兩朝的得失成敗,至少在嗣子培養方面,劉氏與蕭氏統治集團做得是極其糟糕的)

齊明帝給蕭寶卷留下了六名顧命大臣,都是自己的死黨,依次是始安王蕭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尚書右仆射江祏、侍中江祀、右將軍蕭坦之、衛尉劉暄。這六人按日分工,管理政事,時稱“六貴同朝”。僅此一點,齊明帝的管理處事能力,便值得質疑。雍州刺史蕭衍就在私底下議論說:“一國三公猶有不堪,何況六貴同朝?這些人勢必相互傾軋,內亂將起了。”

蕭遙光等人的最大罪過就在於,錯誤地接受了明帝的遺詔。新皇蕭寶卷不但不可輔,而且還把他們這批老臣一個接一個送入了鬼門關。

蕭寶卷尚未即位時,就是個十足的小混混。他不喜歡讀書,每天只在東宮裏與身邊的小廝們嬉戲胡鬧。父親蕭鸞也不認為他的行為有何不妥,反倒以自己廢掉郁林王之事作為範例,給他留下一道警告,叮囑他“作事不可在人後”。

蕭寶卷把這句話牢記在心,殺起人來毫不手軟。首先遭殃的就是六貴之中的江祏、江祀兩兄弟。江祏感覺蕭寶卷實在是不夠格,就找到其他人商量立明帝的三子江夏王蕭寶玄。劉暄偏偏不同意,提出要立明帝六子建安王蕭寶夤。江祏又問蕭遙光,蕭遙光是皇室宗親,早有野心想自立為帝,江祀也勸江祏擁立蕭遙光,以爭取多數支持。江祏遲疑不決,再向蕭坦之征求意見,蕭坦之認為不應隨便廢立。

區區五人就有了三、四個意見,哪裏還能精誠團結?劉暄向蕭寶卷告發了此事,江祏兄弟被收捕處死。蕭遙光心中不自安,便以討伐劉暄為名,與驍騎將軍垣歷生等人率部造反,結果又被蕭坦之告發,兵敗被殺。

告密的兩位也沒什麽好下場。蕭遙光死後才過了二十天,蕭寶卷就命人包圍了蕭坦之的宅院,殺掉蕭坦之父子。劉暄的姐姐敬皇後是蕭寶卷的親生母親,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蕭寶卷寵信的太監茹法珍誣陷說劉暄有異心,蕭寶卷感到不解,想了一會兒說:“劉暄是我親舅舅,怎麽可能造反呢?”另一名親信徐世標說:“明帝和武帝是堂兄弟,關系那麽好呢,不也把武帝的後人全殺了?舅舅又不同姓,怎麽可以相信?”蕭寶卷覺得有理,下令將劉暄也處死。

六貴剩下了一位貌似中立的徐孝嗣,而他也難逃活命。蕭寶卷認為他參與了廢立之議,將他召入宮中賜死。徐孝嗣一口氣飲下一鬥多的藥酒,絕望而死。蕭氏的齊國,也只有最後的一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