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明主昏君 十七 內外鏖兵(第2/2頁)

一個月後,宛城的北城被北魏攻下,房伯玉被迫出降。經過半年的激戰,襄陽以北的南陽、新野等郡均落入魏軍之手。

樊城、襄陽的告急文書先後飛到了齊明帝的書案之上,然而他身邊已經沒有多少強將可用,只好派遣太尉陳顯達率軍救援,這是短短幾個月中南齊組織的第四支雍州援軍。接著他又派出左衛將軍蕭惠休,增援壽陽。

齊明帝蕭鸞深感身心交瘁,體力漸漸不支。前方戰事如火如荼,他在後方卻得了重病,情況越來越糟。與宋明帝一樣,病榻上的他也擔心起身後子嗣的統治問題。由於登位時間不長,齊明帝只有九個兒子,最大的兒子、太子蕭寶卷也年僅十六歲,而齊高帝的子輩和武帝的子孫還有十個,大多成年。他把侄子始安王蕭遙光召入宮中議事,常常談到很晚,最後決定一個也不留,由蕭遙光行事,將十位親王全部誅殺。尤為諷刺的是,這位嗜血的皇帝還崇信佛教,害怕報應,每次殺人之前還要專門在內殿燃香祈禱,嗚咽悲泣,虛偽至極。(誰知“報應”不爽,佛祖也懶得保佑如此惡魔,他的子孫很快就在蕭梁滅盡,祈禱哭泣也沒達到半點效果)

死了那麽多人,齊明帝的身子更不見好,為圖吉利,他下令改元永泰。大臣猜測皇帝時日無多,而齊軍的主力都已開赴北方前線,後方相對空虛,有人就起兵造反了。

造反之人便是齊國的開國功臣、大司馬會稽太守王敬則。王敬則幫助蕭道成篡了劉宋的帝位,在高帝、武帝兩朝很受信任;風水輪流轉,到了明帝這一朝,他就倍受猜忌。齊明帝屢屢病危,對這個老臣也不放心,任命光祿大夫張瓌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這一招明擺著防王敬則的,王敬則心裏也明白,他對手下親信說:“平東、平東,東面有誰啊(會稽在吳郡以東),就是想把我搞定咯!哪能那麽容易,我可不輕易認栽!”

然而王敬則的手段並不高明,他在事先並沒有準備充分、打好招呼的情況下,就打起了擁立蕭嶷次子、南康王蕭子恪為帝的旗號。還沒聯系上蕭子恪,他就已經逃到了建康宮中,向明帝稟明了王敬則謀反的情況。明帝忙命張瓌率領三千士兵南下抵抗。(蕭子恪的主動投誠算是功德無量。齊明帝原本已經與蕭遙光密謀,想將高帝的孫輩全部斬草除根,包括蕭子恪在內的蕭嶷子輩都難逃活命,連棺材都準備好了。蕭子恪通風報信使明帝發了一回“善心”,不再濫殺無辜。蕭嶷諸子得以虎口脫險,保全了性命)

張瓌並不是什麽很能打的人(能打的早被派到前線和魏軍周旋了),更沒有什麽指揮才能,他手下的士兵一聽到王敬則軍隊戰鼓響起,頃刻間就散得無影無蹤,張瓌本人也放棄吳郡,潛入民間躲藏。一時間對現狀不滿的老百姓都扛起竹竿,背起鋤頭,前來追隨王敬則。王敬則的軍隊浩浩蕩蕩,渡過浙江(即錢塘江),竟有十幾萬之多——當然,裏頭真正有戰鬥力的大概還不到一萬。

王敬則雖是高帝時代的老將,但充其量也就是窩裏橫。當明帝派出台城軍隊,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築工事,與王敬則打持久戰時,王敬則便吃了虧。朝廷軍兩面夾擊,那些只為湊熱鬧而來的老百姓驚慌失措,亂軍之中王敬則墜下坐騎,被後軍將軍崔恭祖一槍搠倒,死於非命。

王敬則反叛平息,齊明帝蕭鸞也很快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他把一個內憂外患的混亂齊國,甩給了他的太子蕭寶卷。此時的北方戰場上,齊、魏雙方還在淮水邊上的義陽(今河南信陽北)一帶拉鋸。

魏孝文帝聞聽齊明帝駕崩,便下詔說“禮不伐喪”,全面退兵。而魏軍真實的退兵理由,在我看來大致有三:第一,魏軍大舉南征已有一年多,取得了一定戰果,再耗下去容易成為疲憊之師;第二,北面的高車部族不聽調令,起兵叛亂,並打敗了北魏前去平叛的軍隊,不可置之不理;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孝文帝本人長期在軍中,也已積勞成疾,無力繼續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