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宋魏相爭 十八 沈慶之廣陵平亂(第2/2頁)

沈慶之道:“朝廷認為閣下太狂妄無知了,不足以勞煩那些少壯派軍官。”

劉駿擔心劉誕狗急跳墻、投奔北魏,命令沈慶之切斷他的逃路。沈慶之把營寨遷到廣陵北面十八裏的白土,同時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兗州刺史沈僧明等人,都領兵來助,大軍幾乎包圍了廣陵城。

劉誕見狀,心中沒了底,就留了自己的中兵參軍申靈賜守廣陵,自己帶了幾百名親信出城北抄小道逃跑,沈慶之派部將武念追趕。劉誕才走出十幾裏,隨從就不願意走了,紛紛請戰。眼看沈慶之的追兵就要追到,劉誕號召不動大家,只得鼓動他們的鬥志,與他們又返回廣陵。

戰戰兢兢的劉誕回到廣陵城附近,擡頭一看,大吃一驚,趕緊對左右說:“那個站在城頭的白胡須老頭,難道不是沈公(沈慶之)麽?”

左右回答說:“王爺看花眼了吧,那是申中兵(申靈賜)啊!”

劉誕擦擦眼睛,才舒了口氣,率眾進城,築壇誓師,並下令給這些人加官。

朝廷方面的加緊文書如雪片般發到沈慶之大營,沈慶之也是不得不硬著頭皮率眾往前沖。沈慶之受命在廣陵城西南修築了三座烽火台,約定:如果攻克廣陵外城,舉一把烽火,攻克內城,舉兩把,如果捉到了劉誕,就舉起三把烽火。

沈慶之率部燒了廣陵的東門,填平溝壑,整修道理,在城外擺好了樓車等攻城器具。然而這個時候正值江南雨季,陰雨不斷,根本無法攻城。雙方從四月熬到了七月出頭,一把烽火都沒舉起來。劉駿動了怒,一邊命禦史中丞庾徽之上奏,免除沈慶之官職,一邊又下詔不予追究,想以此激發沈慶之的鬥志。

怎麽辦,死打唄!沈慶之身先士卒,頂著廣陵城頭的箭林石雨,與眾將士一起猛攻外城,終於攻了進去(起了一把烽火,不容易啊)。朝廷軍乘勝前進,很快又攻克了內城。劉誕無處可逃,在自己的後花園裏被小軍官沈胤之找到,墜入水中,被拖出來後斬首。(如果我們細心比較沈慶之攻打廣陵城的戰役與劉裕以前的幾次攻滅劉毅、譙縱、司馬休之的戰役,同樣是平定內亂,其戰爭的藝術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此時的劉氏統治集團,已經是在比誰更弱,而沒有什麽強者的概念了)

劉駿不滿足於這樣的勝利,他認為,堅守了三個多月的廣陵城裏,所有的人都是與朝廷作對,沒有人可以寬恕。於是他下了一道恐怖的命令:屠城!(對自己的老百姓啊,這樣也要屠個雞犬不寧,八百年後的成吉思汗也要徒嘆弗如了)

沈慶之當然知道不妥,反復向劉駿上書,要求免除老百姓的死罪。好說歹說,最後劉駿勉強松口,五尺以下的男子可以留下性命(基本上也就是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士可以僥幸不死),女子當然更可憐,全部賞給軍士們享用(拿自己的老百姓充作慰安婦,又是一“絕”)。

這樣子過濾一遍之後,城裏一共殺了三千多人,而且還不是一刀斃命。每個人都要割開肚腸,挖去眼珠,鞭打全身,再把苦酒倒在創口上,折磨夠了,才把人頭砍下來,其場景慘不忍睹。

殺完人之後,劉駿又命令在石頭城下堆積起人頭,名為“京觀”,作為長江邊上的一道風景來欣賞(到這裏我已經無語了……)。

兩年之後,劉駿的第十四個弟弟海陵王的劉休茂也起來鬧事了,這次又是在襄陽,劉休茂這年也是十七歲(劉渾第二)。起因是該王爺的司馬庾深之對他的行事常有勸戒,而他卻喜歡獨斷專行,心懷不滿。他的左右張伯超乘機勸他殺掉庾深之舉兵自立,即使不成功也可以投奔北魏(一個個都想拿這個作退路,劉氏的子弟們不但人品糟糕,連創意也缺乏)。劉休茂贊同,就殺了庾深之一堆管事的,起兵據守襄陽,對抗朝廷。可惜聽他的人不多,沒過幾天,他手下的一名參軍尹玄慶起義,把他活捉斬首。

劉駿前後消滅了兩個哥哥、四個弟弟、一個叔叔。皇位是保住了,自己的國家也耗得差不多了。他最後幾年的年號是“大明”,祖沖之著名的《大明歷》,就是於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編制完成的。揚州的大明寺,也因始建於大明年間而得名。不過,“大明”這個年號,留給人們更多的是黑暗的記憶。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沉溺酒色多年的劉駿因為追思先他而去的堂妹殷淑儀,郁郁而終。一個暴君倒了下去,卻有更多的暴君站了起來。黑暗時代剛剛開始,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