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宋魏相爭 十七 拓跋濬的中興

與爛人劉駿同時期的北魏皇帝拓跋濬,雖然知名度不高,在北魏歷史上卻是位相當重要的皇帝。在我看來,南北朝北強南弱的局面的最終形成,正是在拓跋濬時期。有趣的是,他在位期間對外用兵的次數非常之少,對南朝宋國勉強算有三次小規模的邊境接觸戰,對柔然用過一次兵,其他都是些小打小鬧的平叛活動。軍事力量的對比,最終體現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拓跋濬一朝所起的作用,就是積累實力。

拓跋濬即位時擺在他面前的北魏帝國,形勢很窘迫。拓跋燾末期連年用兵,國庫虧空嚴重,地方上各族之間的矛盾也很大。拓跋濬是先皇嫡孫,皇位本不該有什麽爭議,但由於是通過政變上台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穩固。年輕的拓跋濬剛一上台,擁立有功的驃騎大將軍拓跋壽樂與尚書令長孫渴侯就因為爭權,把朝中搞得烏煙瘴氣。拓跋濬果斷地將這兩人賜死,穩住了朝政。不久,他又暗中誅殺了兩個叔叔拓跋譚和拓跋建。關於這一點,《魏書》裏語焉不詳,只說這兩位王爺薨於同日。不過有線索表明這兩人可能也參與了廢立活動,為了防患於未然,拓跋濬先下了手,行跡還算機密,沒有波及其他人員。(宮廷政變每每引發大規模的殺戮,最壞情況是像劉宋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打出手,北魏的這次在拓跋濬的處理之下勉強挺過了危機)

北魏境內的零星叛亂依然不斷。第二年,長安的征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等人又造反,失敗後自殺。拓跋濬勢單力薄,當務之急是提拔一批他能夠充分信賴的官員,支持他的源賀、陸麗等人自不必說,都被進爵為王。這還不夠,畢竟這些鮮卑人打仗厲害,搞政治決策,統治華北地區還欠缺能力,他選用了許多漢人儒生補充他的決策層。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耿直忠誠的高允。

高允一直為拓跋濬的父親拓跋晃出謀劃策,是幾代下來的老臣了,擁立拓跋濬他也有功勞。但是拓跋濬不知為何並沒有給他升官,高允也緘口不言,還做他的著作郎。前文說過,拓跋燾大殺以崔浩為首的史官,唯獨高允僥幸未死。魏國的著史機構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拓跋濬讓高允牽頭,在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重新恢復了史官。

有好事之徒勸拓跋濬大修宮室,高允進諫說:“臣聽說太祖皇帝(即拓跋珪)平定天下,才在都城修建了宮殿。當時的營造工作,無不是在農閑時節進行的。如今我們建國已久,宮室齊備,永安前殿(即正殿)足以會見天下眾臣,西堂溫室(即內宮)足以安置聖駕,高台樓閣也足以觀望遠近。若是要修建更壯麗的宮殿,應該放慢速度,不可倉促而行。采集材料搬運土石的雜役就要兩萬人,加之老小供餉,這麽著也得四萬人,半年建完。古人說得好:‘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一婦不織,或受其寒。’況且發動幾萬人,損失可謂巨大。希望陛下仔細思量。”拓跋濬很敬重這位老臣,聽從了他的意見,不再大興土木。

高允說話直,有時並不考慮聽者的立場和心情,乃至拓跋濬也經常受不了他。拓跋濬並不責罰他,實在聽不下去了,就讓左右把他給扶出去。高允鍥而不舍,又跑回來要求再見拓跋濬。拓跋濬拗不過,也知道他是好意,就屏退左右,與他單獨面談,對他推心置腹。

有一次,拓跋濬感慨地對群臣說:“君主與父親是一樣的,父親有了錯誤,做兒子的怎能不當面指出呢?你們啊,應該學學高允,他才是真正的忠臣!朕有了錯誤,他常能正面直言,即使是朕不愛聽的話,他也敢侃侃而談,絕不避就。你們這些人在朕左右多年,從來聽不到一句正經話,只順著朕的意思吹捧,乘著朕高興的時候求官乞職。說得不好聽點,你們每天的工作不過是在朕身邊站站而已,如此都能做到王公,而高允呢,他用寫史的筆匡扶國家,才不過是個著作郎,你們難道不覺得自愧嗎?”於是他下令把高允提升為中書令。

這時司徒陸麗進言道:“高允雖然深蒙陛下寵待,但他家境貧寒,妻子兒女都無以為生。”

拓跋濬生氣地說:“你怎麽不早說,今天看朕提拔他了才說是吧!”當時就帶領群臣一同前往高允家中探視。

高允毫無準備,當然是“原樣奉呈”在皇帝面前。拓跋濬幾乎不相信眼前的景象,這位朝廷大員的住宅居然只是茅草蓋頂、幾間平房,再無其他漂亮的建築了。走進屋中,只見炕上堆的是麻布被子、粗陋棉襖,廚房裏也只剩一些鹹菜。拓跋濬對眾人嘆道:“自古以來清貧之人,恐也莫過於此啊!”便賜他絲帛五百匹、糧食一千斛,並任命他的長子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即刻上任。高允多次上表推讓,拓跋濬根本不理他,並且更加重視高允,對他不直呼其名,而尊稱為“令公”。皇帝起了頭,其他人有樣學樣,從此“令公”美名,遠播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