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宋魏相爭 六 太武滅佛(第2/2頁)

拓跋燾漸漸疏遠佛教,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他就曾下詔,命五十歲以下的僧侶全部還俗,以便能夠征役討伐北涼;為防止僧人寄生民間,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他發出禁令,上至王公,下至普通百姓,一律不得私自豢養僧侶以及巫師,有這些情況的,限期遣送官府,過期不送,一經查實,僧侶處死,主人滅門。

從這一系列的政令中可見,拓跋燾在長安所發的滅佛令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北方佛道兩教之爭的一個必然結果。

長安的政令對於北魏境內佛教勢力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不過執行的過程中也不是毫無阻礙。鮮卑上層人士多信奉佛教,他們以太子拓跋晃為首,盡力維護佛教的利益。拓跋晃雖下令焚毀了大量寺廟佛塔,卻也有意放緩了執行法令的時間,暗中保護一些僧侶逃脫性命,並收藏了一些經文和佛像。太子與拓跋燾在宗教問題上認識的差異成為幾年後的宮廷變亂的誘因之一。

佛教遭殃,人心惶惶。拓跋燾繼續巡視關中地區,大軍經過長安、盩厔(今陜西周至東)、陳倉(今陜西寶雞東)、雍城(今陜西鳳翔東南),每到一個地方,就大肆收捕殺害與蓋吳有關聯的漢、氐、羌、屠各等各族叛民。接著,魏將乙拔率軍在盧水胡的大本營杏城大破蓋吳軍,蓋吳的軍隊潰散。拓跋燾滿意於戰事,從關中選了一批能工巧匠,就回駕平城。

盡管如此,關中隴西地區的叛亂依然此起彼伏,沒有停息。不久,蓋吳重新在杏城聚集了兵馬,自稱秦地王,召回了一些躲在山林中的舊部,重振旗鼓。這次拓跋燾采取了兩面夾擊的策略,一方面派永昌王拓跋仁和高涼王拓跋那統領長安以北的軍隊南擊蓋吳,另一方面從關東的定、冀、相三州(今河北南部地區)發動兩萬士兵,駐紮在長安南山的谷地中,防止蓋吳逃逸。面對一個小小的蓋吳,北魏的軍隊圍追堵截,無所不用其極。

蓋吳很快敗於拓跋那的軍隊之手,他只身逃匿,其二叔則被活捉。眾將建議把蓋吳的叔叔送到平城邀功,唯有長安的鎮將陸俟提出不同意見。

陸俟認為:“長安險固,民風膘悍,蓋吳一日不除,長安就一日不得安寧。如今蓋吳潛逃,如果不依靠他親信之人,誰能捉住他?不如收買他的叔叔,許諾對他和他的家人免罪,放他去追蓋吳,必有收獲。”

眾將不以為然地說:“賊黨已散,只剩蓋吳一個,能逃到哪裏去?”

陸俟道:“各位沒見過毒蛇麽?不斬斷其首,他就還會作亂(與崔浩的想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蓋吳生性狡詐,若能逃脫,其稱王造反之心就不會死,那樣只會更加危害社會。各位放心,如若放了他的叔叔而不回來,我自當承擔罪責!”

拓跋那贊同陸俟的計策,便放了蓋叔叔,與他約定時間捉拿蓋吳。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叔叔果然提著蓋吳的腦袋來到魏軍營中,陸俟的深謀遠慮也得到了眾人的交口稱贊。拓跋仁的軍隊又討滅蓋吳的余黨白廣平、路那羅等軍隊,蓋吳領導的大起義在北魏的連番軍事行動與高壓統治政策之下,被徹底平息,前後堅持時間將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