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後秦的第二代君主姚興病死,太子姚泓繼位,接過了姚興末年由於統治不力所留下的內外交困的爛攤子。十六國的末期,叛亂與戰爭比比皆是,只要有利可圖,誰都沒少幹“落井下石”的勾當。後秦西面和北面的鄰國西秦和大夏乘著新主登基,都來攻伐,西南的仇池楊氏則猛攻祁山,而後秦境內的各地羌人豪酋也紛紛擁兵叛變。面對這樣一個局面,“孝友寬和”卻“無經世之用”的姚泓顯然一籌莫展。

北方各國互相征戰已有百年之多,即使從淝水戰後前秦分裂算起也已有三十多年,此時形勢已漸趨明朗。關東一帶只剩下了北魏和北燕兩個國家,北魏占據黃河以北的幽、冀、並州以及漠南的大片土地,北燕則只保有幽州的一小部分和平州。如此大的優勢下,拓跋嗣自然也不滿足於稱霸關東,他的勢力已經滲入到後秦統治的河南地區,時刻關注中原一帶的爭奪。

關中地區還有五個國家,昔日的強國後秦國土日蹙,只控制著關中平原渭水流域的狹長地帶,以及關東的洛陽、許昌地區,北面的河套地區虎據著大夏赫連勃勃的遊擊隊,不斷侵擾蠶食後秦邊境。西面的涼州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依次是西秦、北涼、西涼三個國家,其中西秦在第三代君主乞伏熾磐的經營下,日益強大,也對姚氏政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形勢如此有利,早有吞並關中、洛陽之志的劉裕當然不會錯失良機,何況他還要用關中的土地與羌人的鮮血為自己的篡位添置大禮呢。

就在這一年的八月,劉裕決定興兵伐秦。他封世子劉義符為中軍將軍,留守建康的太尉府,尚書劉穆之為左仆射,管理京師一帶的事務,實際上就是代劉裕本人總攬朝政。他還把左司馬徐羨之、左將軍朱齡石等親信安排在京師,以備不測。

安排好大本營的事宜,劉裕就可以放心地親率大軍北伐了。這一次的北伐準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充分,劉裕的大體戰略規劃是,從秦、晉邊境的兗州、徐州、荊州等處多點進攻,由東、南兩個方向對後秦形成半圓形的合圍架勢,一舉拿下關東地區,繼而齊攻潼關。

晉軍共分為五路,由步軍、水軍兩部分組成:第一路為步軍前鋒,由龍驤將軍王鎮惡與冠軍將軍檀道濟率領,自淮水、淝水開往許昌、洛陽方向;第二路由新野太守朱超石、寧朔將軍胡藩率領,自襄陽進攻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策應前鋒主力;第三路由振武將軍沈田子、建威將軍傅弘之率領,自襄陽進攻武關(今陜西商縣西南);第四路為水軍,由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率領,出石門(今河南滎陽西北),自汴水入黃河,直逼洛陽;第五路也是水軍,是由北兗州刺史王仲德統領的前鋒諸軍,開通巨野澤(今山東巨野北)入黃河。五路大軍並進,氣勢如宏。劉穆之為王鎮惡壯行,對他說:“劉公如今對閣下委以伐秦的重任,閣下可得好好加油啊!”王鎮惡慨然發下誓言:“我若不能攻克關中,就再也不渡江回鄉!”

後秦的統治中心在關中,關東地區是姚興當年乘著東晉內亂奪來的,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兵力相對薄弱。王鎮惡與檀道濟的這一路進入後秦國境內,所向披靡,連戰連捷。秦軍毫無抵抗的決心,將領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東北)降王鎮惡,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降檀道濟。其余要塞守兵,大多望風而降,只有新蔡太守董遵死守,也被檀道濟輕松拿下,董遵被虜殺。檀道濟繼續進兵,攻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

沈林子的一路水軍進入黃河後,得到了襄邑(今河南睢縣)豪強董神虎的協助,很快就攻克倉垣(今河南開封西北),後秦的兗州刺史韋華只得投降。沈林子又以董神虎擅自回襄邑為名,除掉了董神虎。

從東面進入黃河的王仲德水軍溯河而上,逼近了北魏在河南的據點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北魏的兗州刺史尉建駐紮在這裏。姚興剛剛在頭一年把自己的女兒西平公主嫁給了拓跋嗣,秦、魏兩國已經結為親家,換句話說,後秦皇帝姚泓應該叫北魏皇帝拓跋嗣“妹夫”。這樣親密的關系,危難關頭怎麽著也得拉一把吧,可是尉建卻心生膽怯,率眾棄城北渡黃河。王仲德又驚又喜,白撿了一座滑台城,雖說是空城,卻也足夠休養軍隊了。

拓跋嗣聽聞這個消息,勃然大怒(估計皇後姚氏也吹了不少枕邊風),立即派了大將叔孫建、公孫表引軍渡河,斬殺尉建,兵臨城下,向王仲德喊話,質問他為何入侵魏國。

王仲德並不慌張,他明白東晉這個時候是不可以與北魏結仇的。他讓自己的司馬竺和之在城頭答道:“我們劉太尉從黃河攻打洛陽,只是想清掃晉室皇陵,並不想入侵魏國。魏軍守將自己棄城而去,我們也很意外。王征虜(王仲德)只借城池稍做停留,很快就將西進,不會影響晉、魏兩國的友好,你們何必揚旗鳴鼓、耀武揚威呢?”劉裕得知此事也相當重視,親自寫了信函道歉,說自己只想攻打與自己為敵的後秦,向北魏借道而已,沒有別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