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一章 勝與敗

不管怎麽說,日清戰爭,或者說甲午戰爭,就這麽終於塵埃落定了。

日本勝,大清敗。

日本自有歷史以來,在被中華文明潤澤了上千年之後,第一次完全打敗了自己的師傅兼兄長。

為什麽?

為什麽一個蕞爾小國能打贏雄霸世界數千年的老大帝國?老大帝國即便是老了老了,可瘦死的駱駝終究也該比馬大,為什麽就會被這匹新興的黑馬給踩在了地上?

為什麽?

這個問題從甲午戰敗之後就一直在被人研究著,得出的結論也是多種多樣,比較主流的,是認為日本通過實行了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所以戰勝了腐朽的清政府。

關於明治維新的本質和其他,我們之前該說的都已經說了,該吐槽的也一個都沒落下,戰場上軍備的優劣對比,該比的一個也沒少比,這裏就不再多扯淡了,我直接說我的觀點,我認為,甲午戰爭日本之所以勝的最大的原因,有兩樣,一曰情報;二曰國民。

先說第一樣。

我想如果今天我站在中國的街頭,隨便攔住一個人,問他對日本的印象是什麽,我敢說,十有八九這人除了能很模糊地概括出一些諸如日本地方比較小,人口比較少之類近乎小國寡民的概念外,再也說不出其他了,最多再扯扯八年抗戰或是動畫片或是德藝雙馨某老師。

很不客氣地說,相當大的一部分中國人根本就不懂日本,甚至可以說是不知道日本,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無論哪個時代的中國人,他對於日本的了解,多半僅限於數千年前就已經產生的印象:一個孤島上面住著一群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矮人,他們靠打漁為生。

實際上擁有三十七萬平方公裏國土的日本就面積而言,盡管不比中國,但在世界上也絕非靠後,而且日本現在年輕人的平均身高,也已經超過了中國。

數千年來,中國人從來都沒想到過要去正視自己的那位東鄰小弟,更別說深入了解,直到被已經強大無比的對方直接一把撂倒在地的時候,才猛然回過神來,然後說出我們經常能在動畫片裏看到的,被自己的兒子、弟弟、徒弟所打敗的父親、哥哥、師傅所經常說的那句台詞:“原來……你已經成長得那麽厲害了……”

可現實不是動畫片,我們的不在乎不關注不了解不知道,往往會給我們自己帶來血的代價。

就如同這場甲午戰爭,清廷的眾大員們直至戰敗,都以為日本不過是蕞爾小國,邊鄰小邦,而戰爭之後,一些所謂的“有識之士”終於開始了所謂的“覺醒”,將對日本的定位從原先的後輩徒兒變成了前輩師傅,發憤圖強要以日本為師,要將日本的那一套成功復制到大清身上,但卻也學得相當不得法,比如後來的戊戌六君子,直接把慈禧當成了幕府,把光緒當成了明治天皇,要光緒以明治驅逐幕府那般來將老太後人道毀滅,這不得不說是要麽沒看清日本,要麽沒看懂大清。

反觀日本,從這個國家有歷史的那一年開始,就時時刻刻關注著西面的那龐大帝國,當然我們不能斷言這是善意的時時刻刻還是惡意的時時刻刻,但至少,日本對於來自中華的情報,是從來都不曾有過一絲忽視的。

像這次的甲午戰爭,日本早在開戰之前好幾年就把大清給摸了個底透,同時又派了無數間諜潛伏在清國各個地方源源不斷地獲取著各種情報,就連清廷賠款底線是多少這種超S級國家機密都探聽得一清二楚,正所謂知己知彼而百戰不殆,能如此知曉一切,又豈有不勝的道理。

當我們對日本還一無所知的時候,日本卻已經把我們摸了個門清。

我不知道這句話我在這套書裏重復了多少遍,但無論多少遍,我認為都有重復的必要和意義。

說完了一,我們再來說二。

國民,也就是老百姓。

雖然古代聖賢一直都很看重這個,比如孟子就曾經曰過: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但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亞聖的話往往就被丟腦後了。

在中國歷史上,小民永遠是一個被遺忘的群體,不僅自稱草民,事實上也確實宛若草芥,不值一提,比如在章回小說裏頭,肯花筆墨上心的,永遠是將和相,無論是名將抑或是名相,至於小民,一般的下場要麽是默默無名地活著,要麽是默默無名地死去——只留下一個數字,就比如你自幼耳熟能詳的關雲長殺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可你又能否記起他殺過哪個小兵的名字麽?

你當然記不起,因為關二爺盡管殺小兵無數,但留下名字的,無論在小說中在歷史上,一個也沒有。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老祖宗的話是沒錯,可如果真的過分執著於王而無視小賊的話,那匪亂將永世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