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五章 甲申政變

留袁世凱帶領慶軍,原因有二:第一,在這次平變過程中,他確實表示出眾,沒有話說;第二,是李鴻章的意思。

李大人盡管在老家丁憂,但對朝野情況了如指掌,包括朝鮮兵變,也無一日不聽取從各路匯集來的情報,在聽說時年不過23歲的袁世凱有如此驕人表現後,當即下令行賞,封其五品頂戴,同時授意吳長慶讓他在朝鮮好生鍛煉。

其實李鴻章跟袁世凱他們家也算是故交,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當年就是淮軍的大將。

袁世凱留下來的任務有兩個:第一是主持慶軍軍務,守衛朝鮮,這是大清留給他的;還有一個,則是朝鮮王室拜托的,那就是幫著訓練一支新式陸軍。

這對青年才俊袁世凱而言著實算不上什麽難事兒,他先是招了一千名以農夫礦工為主的力巴,然後結合西洋兵法跟淮軍操練經驗對這群人加以訓練,很快,就把這些活老百姓給訓練成了一支有模有樣的近代化軍隊了。

一個月後,朝鮮政府專門舉行了一場閱兵儀式,其實也就是匯報演出,結果袁世凱帶出來的新軍讓高宗大為滿意,不經嘴上贊不絕口,還在事後應袁世凱的要求給這支部隊增添了最新式的西方武器。

據說本來還準備封他當朝鮮新軍大元帥的,只是當時袁世凱不過五品頂戴,受這個職位實在不妥,就連李鴻章聞訊之後也專門拍電報去漢城,於是這才作了罷。

此事雖然真偽有待甄別,但朝鮮王室對袁世凱的器重和賞識,卻是不假的事實。

雖然袁大帥練兵練得很好,防務工作也做得不錯,但半島依然很不太平,雖然壬午兵變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可並不意味著就此天下太平能高枕無憂了,相反,此時的朝鮮依然處於混亂之中,甚至說是在一個隨時能爆發的火山口也不為過。

當時朝鮮的小朝廷裏頭可謂是派別林立繁花似錦,主要有三類人,第一類叫守舊派,也叫事大黨,他們堅定地認為應該奉清朝為宗主國,同時實行閉關政策,驅逐一切外來勢力,這夥人的老大本來自然是大院君,現在大院君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閔妃的堂兄閔台鎬。

這閔家的人之所以會調轉槍頭來變成守舊黨,主要還得歸功於壬午兵變那會兒花房義質幹的好事兒,哥們兒不鎮壓亂軍也就罷了,居然還跟大院君談得火熱,結果還是慶軍夠義氣,抓了那老頭不算還迎回了閔妃,這樣一大幫原本親日的朝鮮權貴徹底喪失了對日本原有的好感,轉而變成了親華派。

第二類,叫中間派,他們親華也親日,提倡在維持和大清的宗藩關系的同時,又向日本乃至其他列強學習先進的技術,以壯大朝鮮國力,這類人的代表,就是袁世凱的那位好基友金允植。

第三類,叫開化黨,也叫親日派。

你不要以為開化黨名字叫開化黨就是文明開化的黨派了,他們有二十四字真言為口號——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清,脫離中國,宣布獨立,實行君憲。

為首的,是一個時年不過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叫金玉均。

金玉均,出身貴族安東金氏,也就是墻頭草李景夏一開始投靠的那家。明治十五年(1882年),31歲的金玉均出訪日本考察,在慶應塾也就是日後的慶應大學裏混過一陣子飯,結識了日本著名教育先驅福澤諭吉,並受到了後者的賞識,回國之後,開始致力於日朝兩國的留學交流以及創辦了朝鮮的第一份報紙《漢城旬報》。

順便一說,辦漢城旬報的啟動資金為17萬日元,由福澤諭吉全額贊助。

雖然在日本第一次考察的日子只有短短的小半年,卻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待見,甚至可以說是熱烈歡迎。

比如日本初代外務大臣井上馨,就一次性拿出將近一百萬日元的巨款,讓金玉均作為活動經費,聲稱可以“隨便使用”,還有一個叫後藤象二郎的哥們兒更牛逼,他是直接打算從法國領事館借幾艘被淘汰但還能開的軍艦送到朝鮮,並幫助開化黨們訓練士兵,不過這個看起來和聽起來都很二的建議最終在伊藤博文的拼死反對下沒有得以實施。

正因為在日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情款待,使得金玉均開始傾心於日本的明治維新,認為朝鮮要想走向近代化,非得依照日本模式不可。

要依照日本模式,首先自然就得擺脫中國。

而要擺脫中國,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讓親華的權貴們消失。

事情要一步一步地做,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很快,金玉均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步。

壬午兵變之後,閔妃集團的一大批人都倒向了大清,就連閔妃本人也開始變得不那麽親日了起來,針對這種現象,金玉均果斷地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座靠山,那就是國王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