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四章 大野龍方蟄

卻說就在《江華條約》簽訂的那一年,有一位年僅18歲的河南籍秀才參加了當年的鄉試。

然後他落第了。

這也難怪,哥們兒本就不是讀書的料,就連那秀才出身,其實也是捐來的。

不過他並不氣餒,決定三年後再接再厲。

清光緒四年(1879年),此人再度信心滿滿地踏進了考場,然後再度兩手空空地走了出來。

連續兩次落榜,要換了一般的書生,多半也就該垂頭喪氣一番然後無可奈何地重拾書本再戰三年,若碰到個腦殘點的,就很有可能幹脆直接拉大旗占山頭造反了。

可這位河南少年卻相當灑脫,一點也不郁悶,而是大筆一揮: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

接著,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投筆從戎。

清光緒六年(1880年),此人來到山東登州,投了李鴻章麾下的淮軍統領吳長慶,成為一名職業軍人。

由於吳長慶和他們家向來交好,尤其和他叔叔更是八拜的把子兄弟,所以對於初到乍來的他,自然是非常的照顧。

以上本是一個相當稀松平常的故事,簡單概括也就一句話:一個河南人,考進士兩次不中,便去從軍,投了他叔的哥們兒。

而之所以要來上面這麽一大段還硬要跟《江華條約》扯上一腿子,其原因有二。

首先,這主角不是一般人,他有名有姓,叫袁世凱。

關於袁世凱,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英雄還是國賊,此書一概不做討論,我只說歷史,不給人上色,也不畫臉譜。

其次,在袁世凱混了淮軍的第二年,朝鮮就出大事了。

之前我們說過,簽《江華條約》那會兒,朝鮮的大院君已經不在其位了,取而代之執掌政權的是以王後閔妃為首的閔氏一家人,根據韓國歷史書上的說法,這閔家人很開化,比較傾向於接觸外國的先進事物,在跟日本簽訂條約之後,又跟美國和英國結成了友好通商關系,唯獨跟中國始終保持距離,不為別的,只因為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既然大院君親華,那麽推翻大院君取而代之的閔氏一族當然不能跟大清走得太近。

於是日本終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畢竟英美等西洋列強都遠在萬裏之外,手伸不了那麽長,能夠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也只剩他們了。

短短的幾年裏,朝鮮開始了自己的近代化改革,先是開放了幾個港口,再是弄了幾個專門涉外處理洋務的衙門,接著派人出國去日本考察,最後又在日本的直接參與下,組建了自己第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這支隊伍不光采用了日本軍隊的各種制度,並且聘用了日本人為總教官,同時,別技軍士兵的待遇,也要比舊軍隊好很多。不僅如此,閔家人為了能夠負擔起別技軍那龐大的費用,還做出了大幅裁減舊式軍隊人數和減少他們軍餉的決定。

如此一來,理所當然地就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了。

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舊軍的大夥僅限於一些小動作,被裁了的,摔碗砸鍋;僥幸得以留下的,嘴裏也不閑著,紛紛對新式軍隊予以最狠毒的唾罵,還給他們起了個別名,叫倭別技。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這種仇恨也越來越深,最初還只是背地裏罵娘,但很快就發展到當面互相問候先人甚至小規模的大打出手,其實明眼人都明白,舊軍隊士兵和別技軍士兵之間的矛盾,根本就是已經被逼退了的大院君和正耀武揚威著的閔家人之間矛盾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而這矛盾,純屬不可調和且無藥可解,同時也已經到了臨界點,只要哪個不長眼的有意無意再給點把火,那麽頃刻間就會火山大爆發。

這一天終究還是來臨了。

明治十五年(1882年)七月十九日,這一天,全羅道的一批糧食被送抵首都漢城(今首爾),主管軍人俸祿的官員們決定先把這批米發給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士兵們,以作軍餉。

武衛營和壯禦營都是舊軍編制,先給他們發米糧倒不是官員們寬厚善良,而是這兩個營的士兵已經欠餉足有13個月了,考慮到再這麽下去實在太過分,故不得已發點米糧意思意思。

只是這意思意思實在是太不夠意思了,當武衛壯禦兩營的士兵們拿到俸米之後,驚訝地發現米袋子裏面除了陳谷爛稻之外,竟然還摻了沙子,而且數量不少,誇張地說,並非米裏摻了沙,而是在沙裏放了米。

欠薪一年多,結果領了一袋沙,這事兒擱誰誰都受不了,更何況是那些血氣方剛的丘八,所以兩營士兵當即決定去米倉找發放這些糧米的官員討個說法。

結果管倉庫的官員們並不以為然,非但不以為然,反而還出口謾罵那些士兵,並揚言要把鬧事者全都抓起來下大獄,就這樣,終於引起了眾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