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四章 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的無間道

明朝萬歷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的7月末,沈惟敬到達了日本侵朝遠征軍第一軍團的陣地,並且見到了軍團長小西行長。

兩人見面後的感覺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一見如故。

出身相同,小時候待的環境也相同,理念也差不多,又曾經是同行(小西行長曾經做過商人),這些原因使得兩人聊得非常投機。投機之余,行長也確定了一件事:明朝真的要出手了。

雖說前不久他打敗祖承訓的時候,已經有了這樣的預感,但是這次並非感覺,而是確信。

這仗,看來是不能打了。

於是他決定談判。

而沈惟敬則是來拖時間的。

兩人從七月末開始,一直談到了十二月。

最終的結果是,李如松到了。

同時帶到的,還有遼東鐵騎以及戚家軍。

遼東鐵騎是當時明王朝所轄範圍內實力最為強勁的騎兵部隊,由李如松的父親——明朝名將李成梁一手打造,部隊的核心成員不是李家的親戚,就是李家的嫡系,總而言之一句話,那是自己人,幹活絕對靠譜。

順便一說,這支部隊還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的前身。

至於戚家軍,那更是威震江湖了。

這支部隊由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開創,雖說當時戚繼光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但部隊還是在的。此外,盡管我們在前面說倭寇的時候就已經講過,戚將軍打的倭寇其實多為中國人,可不管怎麽講,戚家軍的戰鬥力卻都是有目共睹的,實屬當之無愧的精銳之師。

據說要進戚家軍,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臂膀強壯,肌肉結實,雙目有神,為人老實,手腳比較長且害怕官府。

同時也絕對不能有以下任何一條:有市井混混背景,有官府背景,膽子小,長得白以及心態有問題。這支部隊裏的每一個人,都具備如下的素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遵紀守法,心態良好。

再加以訓練,想不打勝仗也難。

正當李如松見過李昖以及朝鮮各大小官員後,準備跟部下商量如何開打時,下面有人來報說,沈惟敬求見。

來朝鮮之前,李如松已從宋應昌這裏了解了沈惟敬的那些事兒,自然也知道他去朝鮮幹什麽,現在來見,想必是有些什麽情報要告訴自己吧?

於是他大手一揮,招之入內。

然而,沈惟敬帶來的並非是日軍的情報,而是關於談判的結果。

這就奇怪了,讓你沈惟敬去拖時間的,為何還真把自己當成了外交官,跟小西行長正兒八經地搞起了外交談判?

沈惟敬確實假戲真做了——想利用談判的機會,把這場戰爭平息了。

要問原因的話,首先一個是這家夥收了錢了。

收了小西行長的錢。

作為一個混跡市井的老油子,沈惟敬並不怎麽具備一顆高尚的心靈,在他眼裏,這個世界上什麽都是虛的,唯獨白花花的銀子才是真的。

另一方面,對於小西行長來說,自打他知道了大明派出援軍的消息之後,就立刻通知了國內的豐臣秀吉,兩人一合計,得出了一個非常英明的結論,那就是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去招惹明朝。

所以當他看到明朝和談使者沈惟敬時,便下定決心要促成這次談判,以保整個日本的太平。

於是,他向沈惟敬提出了和談條件:以朝鮮的大東江為界,包括平壤城在內的以西土地,全部歸還給朝鮮,並且將已經俘虜的朝鮮國王子也平安送還。

提完條件後,行長給了沈惟敬一筆錢,意思自然不言而明:回去多說點好話,爭取早日敲定,實現和平。

此時的沈惟敬不但是外交官,更是一個商人,而小西行長則成了他的客戶。

客戶給錢了,自然要給予一流的服務。

他決定,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讓李如松甚至是宋應昌接納日本方面提出的和平條件。

在聽完了沈惟敬的講演後,李如松輕輕地問了三個字:說完了?

說完了。

那就去死吧。

隨著一聲令下,周圍的士兵拉起沈惟敬就往外拖,迎接他的將是一把明晃晃的鬼頭斬首刀。

很顯然,李如松對於世界和平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即便有,那也是打算用自己手頭上的刀槍來實現的。

就在這生死當口,一位叫做李應試的軍參站了出來,擋住了士兵,並且對李如松表示,可以將計就計,假意同意跟小西行長談判,伺機以圖平壤城和小西行長的性命。

李如松表示同意。

他派人以沈惟敬的名義告訴行長,自己作為明朝方面援軍的總大將,非常樂意接受他的和談條件。

小西行長自然非常高興,為表誠意,他派出家臣小西如安來到李如松的大營,表示願意在數日內,將平壤城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