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三章 朝鮮告急,大明出兵

二世祖軍團的正式出發日期是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

兩天後,大軍正式登陸釜山。

兩個小時後,釜山被攻克。

之後,日軍全面出擊,對朝鮮進行了如同洶湧波濤一般的侵略,面對如此虎狼之勢,朝鮮的處境只有四個字——舉國崩潰。

五月初二,朝鮮首都漢城被攻陷,國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著,不依不饒的日本人又於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門戶開城,眼看著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於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遠,逃也逃得很遠,一口氣到了中朝邊界,鴨綠江南岸的義州,並且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王朝發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時,包括平壤在內的幾乎所有朝鮮國土都被日本占領,基本上算是亡國了。

平心而論,遠征軍在這兩個月裏,並沒有超常發揮,之前怎麽打仗,現在還是怎麽打仗。比如以話癆而著稱的小早川隆景,在攻打已經搖搖欲墜,城裏士兵都幾乎逃了個精光的漢城之前,還發揚了當年在毛利家的傳統愛好——開了個把小時的會。

雖說經過百年戰亂的錘煉,日軍的兵員作戰素質確實相當過硬,但這次的大勝主要原因還是朝鮮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國的內閣,也收到了來自朝鮮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國王李昖的個人請求:希望來明朝躲躲,避避風頭。

閣老們第一個反應是不可思議。

這好歹也是我們大中華帶了好幾百年的小弟,怎麽說滅就滅了?

接著就是懷疑:莫非,朝鮮跟日本合夥來要蒙騙我天朝?

在閣老們看來,朝鮮向來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國家,這次短短兩個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實在有些難以置信,仔細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聯了手,假裝引誘明軍馳援朝鮮,再在朝鮮境內將其殲滅。

聽到這種聲音後,李昖快瘋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邊哭喪著臉四處解釋,一邊派使者到處聯系明王朝的內閣閣老以及六部機要官員,請求他們幫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軍幫助自己復國,以便結束這難民生活。

不僅如此,李昖還拿出了早些時候豐臣秀吉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說,自己將要假道朝鮮攻打明國,所以希望朝鮮王李昖屆時能行個方便。

這封信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是勸說朝鮮投降的勸降信,然而李昖卻將其作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證據遞交給了大明內閣,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龐大的明帝國與朝鮮同舟共濟,完成自己的復國大業。

當然,內閣的大臣們是斷然沒可能上這個當的。因為大家都看過《三國志》,當年曹操說要來東吳打獵,其最終目的不是打獵,而是東吳,現在秀吉要過朝鮮打明國,很明顯,他的目的是朝鮮。

拉我上船?還早了幾百年呢。

於是,在朝堂之上,以往那種吵成一團的景象不復存在,大臣們幾乎眾口一詞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內,那就打得他們不敢再犯,可若只是在朝鮮鬧騰,那就讓他鬧騰去。

不過反對的聲音終究還是響了起來:“我們得出兵。”

此言一出,無人反對。

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萬歷皇帝朱翊鈞。

最終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決定了三個國家之後幾十年的歷史走勢。

不過話又說回來,萬歷之所以決定出兵援朝,至少決斷的那一瞬間,其實應該並沒有做什麽過多的深思熟慮,他的想法很簡單,幾個日本強盜而已,出兵趕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這家夥天天在邊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轉悠。

不管在哪個朝代,中國對日本的了解總不如日本對中國的了解。

當年七月,大明王朝的第一波援軍出發,帶隊將領為副總兵祖承訓,目標是平壤。

一個月後他惱羞成怒地戰敗歸來。

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這仗沒法打。

這不能怪他。

首先,祖承訓只帶了五千不到的兵馬,而日軍總人數在十五萬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對面的小西行長,軍隊也在將近兩萬。

雖說明朝的兵馬調動起來比較麻煩,大軍開赴前線需要花時間,但也不至於拿著五千人往那十五萬人的陣地裏砸,再怎麽說萬把人還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全都要歸功於朝鮮同志們出色的情報工作。

他們信誓旦旦地告訴祖副總,平壤日軍總數在一千左右。

祖承訓還真信了。於是他帶著五千騎兵向著平壤開拔。這天正趕著下雨,道路泥濘,走著異常艱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沒有進行過任何有效的抵抗,連城門口都沒見幾個活人。

祖副總也毫不在意,畢竟對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龜縮在城裏不敢出來,也沒多想就下令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