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十二章 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

此時的朝鮮已經不是原先的高麗了,在公元1388年的時候,高麗大將李成桂於奉旨出兵攻打遼東的途中突然翻臉,調轉槍頭回家發動了政變,把持朝政四年之久後,幹脆更進一步篡位登基,定國號為朝鮮,然後還成為了大明帝國的藩屬。

就是這麽一個國家,豐臣秀吉卻在統一日本後的第一時間裏動了發兵侵略的念頭,為什麽?

一般認為,是秀吉想以朝鮮為跳板,接著征服全球。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為豐臣太閣編排出了一個極為響亮,且極具近現代戰略眼光的口號,那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則必先征服朝鮮。”

保守一點的,則覺得秀吉打朝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借道北上,然後打中國。

說穿了,這家夥出兵的最終目標都和中國有關——要麽是直接拿下中國,要麽是拿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地球。

而他之所以會有這麽一個天真但並不美好的夢想,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比較主流的有兩個。

其一,他為了繼承先主織田信長的遺志,真正做到天下布武。

所謂天下布武,是一代豪傑織田信長提出的一個理論,簡而言之就是讓武士階級來統治天下,其實這裏的天下指的應該是日本,但因為信長這人相當沒譜,所以就有人認為他嘴裏的天下,搞不好是全世界。

這種想法倒也不是毫無根據,當年日本耶穌會的歐洲人曾經給信長送去了一個地球儀,信長非常喜愛,經常把玩在手。久而久之,他看著地球儀不禁深情地表示,世界那麽大,日本卻那麽小,當自己統一全日本之後,一定要出兵海外看看。

於是就有人認為,自詡繼承信長遺志的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出兵朝鮮明國,便成了他完成先主遺志的一個手段了。

不得不說,這種調調著實很扯。暫且不說秀吉是否真的是那種為了完成信長遺願,就敢去摸明朝老虎屁股的大忠臣,單從信長本人來說,作為一個極致現實主義者,他也是絕對不可能擁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夢想的。

因為他清楚,自己不具備這個實力。

說完了其一,我們來說其二。秀吉得到了自認為很可靠的情報,說明國是個大而軟的爛柿子,正是下手的好時候,所以便決定征討之。

情報來源是一些去過明國打家劫舍的倭寇——真倭假倭都有。

那些人在秀吉面前誇誇其談,說明朝吏治腐敗,兵馬雖多,但跟日本國內歷經百年戰爭錘煉的武士相比,簡直就算不上什麽……說到最後,其中的某位仁兄還用上了四字成語來總結自己剛才的演講,說日本打中國,可謂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無堅不摧。”

於是秀吉大喜,一拍大腿當下就下令發兵了。

可是,這種說法完全是低估了日本人一直以來對中國的了解程度。

平心而論,豐臣秀吉從來就沒有過想將大明帝國劃入自家版圖的打算,原因是他知道這壓根就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兒。

和先輩一樣,秀吉所得到的關於中國的情報,也是相當精準也非常嚴肅的。情報的來源,絕非是那些在日本和中國都混不下去的社會敗類,而是常年以來一直從事中日朝三國貿易的走私商人們。從這些豪商的口中,秀吉知道了相當多的關於明國的信息,對於明帝國的強大也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他明白,自己面前的這個龐大帝國,盡管是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國力也較之當年最盛時期衰退了很多,但卻依然雄風猶存,仍是當之無愧的亞洲霸主,別說以現在日本的兵力,哪怕是再加上四五十萬人馬,也未必能夠將其拿下。

不過,不跟大明朝打,並不代表不打別人。

在了解了明朝強大的同時,秀吉也間接接觸到了當時的天下第一曠工王——萬歷皇帝,對於他多年不上朝、不幹正事兒,以及懶得管各種閑事兒的情況做了比較充分的了解,得出了一個看似正確,實際上卻最終坑害了自己的結論,那就是如果只是打朝鮮的話,明朝不會出兵。

那麽,就只打朝鮮吧。

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的三月,隨著豐臣秀吉的一聲令下,全日本的大名們都陸陸續續按照指標帶上人馬趕赴名護屋,雄赳赳氣昂昂地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爭。

當然,怨言是肯定少不了的。

比如織田信長的女婿蒲生氏鄉,就非常直接地表達了他的怨恨之情:“這只猴子,好好的日子不過,想找死嗎?”

其實也不光是他,幾乎所有被動員遠征的大名們都不明白,這好不容易安定了日本,太平日子才過了一年剛出頭,怎麽又要開始打仗了?

確實,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秀吉出兵朝鮮的動機似乎成了一個謎,仿佛朝鮮李家王朝的某位統治者跟他有著血海深仇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