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四章 徐福根本沒有到過日本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雖說是個亂世,但和日本的往來卻一直都沒有中斷。

當時日本人來中國的主要目的已經不再是學習制度律令了,而多是為了搞貿易賺錢,順便倒點稀罕的文物珍貴的藥材回去,再有就是宗教方面的交流和學習。

話說在公元927年時,一個叫寬輔的日本僧人造訪了位於後周濟州(今山東省)境內的一座寺廟,在該廟裏,他和一名法號義楚的中國和尚交談甚歡,在寬輔離去後,那位義楚和尚把從對方那裏聽來的各種日本見聞,結合自己平日裏對日本的了解寫成文章,編進了一本叫《義楚六帖》的著作中。

在這本書裏,義楚是這樣描述日本的: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余裏,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這是兩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徐福和日本聯系在一起的記載。

先從《義楚六帖》說起,此書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關於徐福的那段記載,在之後幾百年裏,無論中日,但凡有人持徐福東渡的目的地是日本這一觀點的,其理論基礎和認知根源,幾乎都來自於這本書。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徐福去日本的故事也被增添了新的內容,那就是很多人認為,徐福不光是去了日本那麽簡單,在去的同時,還把華夏文明給帶了過去。

像北宋文豪歐陽修就有詩雲:“……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藥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辭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在詩中,歐陽修不但肯定了徐福到過日本,還堅信他東渡時帶走了大量典籍,這一舉措使得中國在遭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損失被降低到了最小,至少那些被燒掉的書,有很多都在日本被保存了下來。

應該講,歐陽修的觀點在日本很是受用,尤其是後半段,居然真有日本人借此公開表示,孔子全經,唯存日本也。

對此我無話可說。

此外,元朝的學者吳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大臣宋濂等人,也都認為徐福東渡到了日本,並且為那裏帶去了文明的曙光,同時,這些人也各自留下詩賦文章,以表心思。

除了中國歷朝歷代都留有白紙黑字之外,日本方面對此也有不少的相關記載。

不過話得說回來,盡管日本人裏頭持徐福到日本這一觀點的並不在少數,但他們基本上都是受了中國人的影響,能夠有自己獨立思考然後寫成著作的,數來數去也就一本,叫《富士文獻》。

這本書的成書時代至今已不可考,主要內容是說徐福東渡日本列島,給當地傳來了耕種技術和醫藥知識以及其他文化工藝,並且還在日本繁衍了子孫後代。

全書通篇由萬葉假名和漢字寫成,而作者據說不是別人,正是徐福本人。

估計藤原時平要知道了這本書的存在,多半會不高興的。

而在這一系列雷同的觀點之中,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大清同治年間的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黃遵憲,他不僅認為徐福最終目的地是日本,並且還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新觀點: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根據黃遵憲的推理,日本的天皇一直都自稱自己有神力,並能通過祈禱拜神來呼風喚雨——這說穿了不就是跳大神嗎?不正是徐福的老本行嗎?

而天皇之所以自稱是神,自詡能和神對話,不光是要以此將自己對日本的統治合理化,更可能是出於一種祖傳的職業習慣——由老祖宗徐福代代相傳下來的職業習慣。

就好像盡管今天我們絕對不會有人再每年給學校送肉幹了,但卻也仍舊沿襲了當年孔子的說法把學費叫做束脩,這是一種烙印式的習慣。同理,即便已經是國家政治領袖的日本天皇,因為其祖上乃是拜神方士出身,所以子孫後代也念念不忘在治國的同時拜神祭神以及以神自居。

說句實話,這是一個非常牽強且不靠譜的推理,黃遵憲自己也明白,所以他同時也給出了相關證據,那便是三神器。

所謂三神器,指的是象征天皇正統身份的三樣神器——八咫鏡、八尺瓊勾玉和天叢雲劍(也叫草薙劍)。

黃遵憲認為,三神器其實都是中國秦代的制品,徐福東渡日本後,將其作為了皇家的象征。

所以,徐福的最終目的地是日本,而且還當上了天皇——就算退幾步講,也應該是徐福船隊中的某一個人,成為了日本第一代天皇。

該說法一經出口立刻被廣泛轉播,一百多年來勢頭不減,無數民族主義者因此而虛榮心爆表,紛紛以上國子民自居,連罵架的時候都不忘精神勝利法一下:“要不是當年徐福東渡傳來文明,你們今天還得那啥那啥那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