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二章 最後的遣唐使

貞觀九年(公元867年),平安京內爆出了一條大新聞。

說新聞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貞觀二字——盡管字樣和中國大唐太宗時代所用年號完全一致,但此貞觀非彼貞觀,乃是日本的清和天皇在公元859年所改,典出《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其實日本的年號除早期之外,基本都出自中國的各類經典,比如著名的明治時代,“明治”二字也是出自《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

明治之後的年號叫大正,還是出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而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裕仁天皇,他的年號叫昭和,出自四書五經中《書經·堯典》,原話是:“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至於現在日本用的年號平成,則典出《史記·五帝本紀》:“內平外成,天平地成。”

言歸正傳,話說那條被平安京裏大小人等津津樂道的新聞就是,有一個年僅22歲的家夥,成為了“文章得業生”。

他的名字叫做菅原道真。

此人在日本歷史上和武神坂上田村麻呂地位相當,被譽為文神。

菅原道真出生在平安京的一個文化世家,他爹叫菅原是善,官至從三位刑部卿,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法務大臣,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人,寫的和歌漢詩還受過嵯峨天皇的贊賞。

或許是因為家庭環境以及父祖遺傳,道真自幼便是個神童,據說五六歲時就能寫出非常工整、連一般大人都自嘆不如的漢詩。

日本貞觀四年(公元862年),年僅17歲的菅原道真考上了“文章生”,五年後,又被選為“文章得業生”,一時間傳遍了街頭巷尾。

如果你不明白什麽叫“文章生”什麽叫“文章得業生”,那我現在就說給你聽。

平安時代的日本選拔官員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憑家世,只要你爹夠狠夠大,那你哪怕癱在輪椅上,歪著嘴流著哈喇子也能當大官;而像菅原道真這種,家裏盡管也算是個高官,但還遠沒到能一手遮天的程度,他就只能選擇第二種——考試。

有人說古代日本學了中國的幾乎每一樣東西,但兩樣除外:一是太監,二是科舉。

這話說得並不對,至少不確切。雖然日本確實沒有設立過宦官制度,但科舉還是曾經有過的。

早在奈良時代,日本就從中國引進了科舉制度,從下到上分為三等:進士、明經和秀才。

是的,在日本,秀才的級別要比進士高。

早期的科舉除了選官員之外,還兼有選拔遣唐使留學生的作用,比如吉備真備就因為在靈龜二年(公元716年)考上進士,並且還取得了最高的甲等成績,故而被選為了當年度的赴唐留學生。

到了日本貞觀年間,科舉開始發生了變化,從原先的三級考變成了兩級考,去除了明經,並且把“進士試”和“秀才試”分別更名為“文章試”與“方略試”。前者的合格者叫文章生,通常在幾百名考生中只錄取二十人;後者的合格者叫文章得業生,是在前者的那二十人中挑出兩名最優秀的予以錄取。

而菅原道真的彪悍之處在於,他通過了文章生考試之後,在還沒有參加方略試的情況下,就因為非常優秀而直接被選上了文章得業生,之後為了讓其他文章生心服口服,便又在日本貞觀十二年(公元870年)的時候參加了方略試,並且果然不負眾望地一舉通過了。

再加上當時不過二十出頭,也就難怪會成為大街小巷的談資新聞了。

順便插一句,日本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中國的文史經典。其中史學部分,則幾乎清一色來自當年吉備真備從大唐背回來的那一大箱子史書,所以這家夥同時也是日本科舉之祖。

元慶元年(公元877年),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菅原道真被任命為文章博士。

文章博士是令外官,但亦有相對應的唐名,叫翰林學士。它的主要職責是主管科舉考試,也就是對諸考生的評定和篩選。

對於當時那些只能靠讀書來謀升遷的中小貴族來講,這基本上就是一個能夠主宰他們一生命運的了不得的官職。

菅原道真在這個位子上一幹就是九年,仁和二年(公元886年),因為文能提筆武能扛槍,故而朝廷下旨,升他為讃岐守,也就是讃岐國(今香川縣)的地方官。

“武能扛槍”這四個字不是隨便說說的,菅原道真確實精通各種武藝,尤其是弓道,據說可以百步穿楊,並且箭無虛發。

當年正月十六,道真出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平安京,懷著滿腔效仿聖賢親民愛民的期待,抵達了赴任地點讃岐國。

盡管在來之前,他也做過一些口頭及書面調研,知道這位於四國島的讃岐國並不富裕,以後的日子肯定不如在京城那麽好過了。然而即便是已經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但當自己親眼目睹了讃岐的貧窮景象時,這位新上任的讃岐守仍然被徹底地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