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鑒真和尚的六次“偷渡”

日本人晁衡在長安的活躍與種種傳奇讓很多中國人對日本這個東鄰產生了極大的好感,盡管明知道日本的物產肯定沒有大唐豐富,生活質量當然也不會有大唐高,但依然有不少人願意去那裏走一走,看一看。

還有一些人則覺得日本是兄弟之邦,應該為兄弟做些什麽。

話說在大唐的揚州,有一座大明寺,寺裏有個和尚,叫鑒真。

他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人,十四歲時出家當沙彌,得法名鑒真。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七歲的鑒真和尚正式受戒,之後遊學於長安、洛陽等地,二十二歲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名精通佛法的律宗僧人。

律宗就是以戒律為立宗原則的佛法門派,重視從內心鞏固和發展“止惡興善”的作用,內部又分為南山、相部、東塔等派別。鑒真本人屬於南山律宗,不過他同時也研究法相宗跟天台宗,涉獵相當之廣。

二十五歲時,鑒真結束了遊歷生涯,回到家鄉揚州,進了大明寺當和尚,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努力,在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時成為了大明寺方丈,同時也是當地的佛門領袖。

後面那句話不是唬人的,因為當時在鑒真手底下受戒的信徒高達四萬多人,所以他也被譽為“江淮之間,獨為化主”。

他本以為一輩子就這麽平平淡淡地過了,但卻沒想到還是意外地轟轟烈烈上了。

唐天寶元年(公元642年),兩個日本留學僧來到了大明寺,一個叫榮睿,一個叫普照。

兩人是奉了聖武天皇以及舍人親王之命,以留學僧學佛法的名義來到大唐物色得道高僧的,目的是為了將其聘請回日本,主持佛教工作。

之所以要請外來的和尚,倒也事出有因。

此時的日本,雖然有佛經,有寺廟也有和尚,同時還不乏高僧,但卻沒有正規的戒律和宗派。

我們都知道,通常你要當和尚的話,得受戒法之後才能成為正式的僧尼,但日本當時壓根連戒律都沒,所以自然就無從談起受戒二字了,基本上只要有個師傅肯帶你,你就能當和尚,最狠的是後來許多人幹脆連師傅都不要了,直接自己悟道,悟出來後再剃個光頭,那就算是僧人了,專業術語叫做“自誓受戒”。

這種情況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產生了很多佛門敗類。

更糟糕的還不在這兒。

自聖德太子起,日本就是個敬佛之國,對於出家和尚,朝廷有很多優惠政策,比如免除課稅。

所以很多農民為了逃避沉重的復制品“租庸調”制度,從而選擇了自行出家當和尚,反正沒戒律,即便光著頭也照樣能喝酒吃肉,跟原來沒有任何區別。這種行徑直接導致了大量的勞動力流失以及社會風氣敗壞,但奈良朝廷卻一籌莫展,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麽來控制這日益增多的光頭黨人數,想來想去,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把“真正的佛教”引入日本,用正統的戒律來清洗目前混亂的日本佛教界,把那些不合格的和尚趕回去繼續種地。

再說那榮睿、普照兩人到了大唐之後,四處打聽篩選,最終認定,只有揚州大明寺的方丈鑒真,才是能夠真正拯救日本佛教的救世主。

說白了就是想挖墻腳。

不過,在聽明白對方的來意之後,鑒真卻答應了他們的邀請。

其原因本章開頭就說過了,當時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往來交流相當頻繁,兩國的人都各自對對方有著很大的好感,其實早在榮睿、普照兩人來大明寺之前,鑒真就和遣唐使中的留學僧接觸過,也聽說過有個叫阿倍仲麻呂的日本人,不但高中進士還當了大唐官員,盡管那會兒還沒考慮過去不去日本這種事情,但鑒真本人對日本以及日本朋友有好感卻是真的。

所以現在既然日本那邊需要自己去普度眾生,傳播正統佛法,那無論是出於對日本的好感私情還是出於一個一佛門弟子的責任,都是有必要走一遭的。

當然,不管怎麽說這也是大事,不能隨隨便便,說走就走,所以在某天晚上吃過飯,鑒真召集了全體弟子開了一個會,主要討論去日本的事情。

會上,老和尚本人先表了態,說自己為了弘揚佛法,以及履行答應日本友人的承諾,決定親自前往日本,普度日本人民。

然後問道,有誰願意同去?

底下很安靜,沒有人說話。

弟子們知道,自己的師父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今天敢當著那麽多人的面說要去日本,那肯定不是在開玩笑。

可關鍵是日本並不是那麽好去的。

首先,唐朝時代朝廷對於民眾出海出國有著很嚴格的規定,一般沒有上頭許可,是決不允許邁出國門一步的,違者一律依法嚴辦;其次,所謂去日本傳播佛教這個想法,並非是鑒真首開先河,早在他之前,就有大唐高僧道福、義向、圓載等三四人坐船出海,目標日本列島,但卻無一例外地被那洶湧的海浪波濤給奪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