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分辨進步與落後、已開發和未開發世界的差異,是一件復雜而且無益的事。因為這樣的分類在性質上是靜態和簡化的,但是要歸類的現實卻非如此。19世紀的特色是“改變”:依照北大西洋沿岸生機勃勃的區域的方式,或為了遷就這個區域的目的而改變,在這段時期,北大西洋沿岸乃是世界資本主義的核心地帶。除了一些邊際性的和日漸減少的例外情形,所有的國家,包括那些直到當時仍極孤立的國家,都至少在外表上被這種全球性改變的觸角所掌握。另一方面,甚至“已開發”國家的最“進步”地區,也因為繼承了象征古老和“落後”的傳統遺產,而在這個進步的世界裏包含了些許反抗改變的社會。歷史學家絞盡腦汁想要尋找一個最好的辦法,以便有系統地說明這種既普遍存在而又因地不同的改變,說明其眾多模式和相互作用,以及其主要方向。

19世紀70年代的大多數觀察家,應該會對這種直線性的變化方式印象深刻。在物質方面,在知識和改變自然的能力方面,它像是擁有專利似的,以至改變就意味著進步,而歷史——至少現代歷史似乎即等於進步。進步是以任何可以測量或人類選擇去測量的上升曲線來加以評估的。歷史經驗似乎已為繼續不斷的改進,甚至那些顯然還需要改進的各種事物提供了保證。300多年前,聰明的歐洲人還把古羅馬人的農業、軍事技術乃至醫藥視為典範。不過200年前,對於現代人是否能超越古人一事,大家還在認真地討論。18世紀末葉,專家們還在懷疑英國的人口是否會繼續增加。然而上述疑慮到了這個時代,都已成為難以置信的事了。

在科技以及隨之而來的物質生產和交通量的發展上,進步表現得最為顯著。現代機械絕大多數是以蒸汽為動力,並由鋼鐵制成。煤已成為最重要的工業能源,在俄國以外的歐洲,有95%的能源是來自煤礦。歐洲和北美的山溪,一度曾決定許多早期紡織廠的地點,其名稱便可使我們想起水力的重要,可是現在它們又重新成為農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雖然到了19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發電和內燃機均已成為事實,但是電力和石油尚不十分重要。及至1890年,甚至連美國也不能宣稱它擁有300萬盞以上的電燈,而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歐洲最現代化的工業經濟——德國每年所消耗的石油還不到40萬噸。[13]

現代科技不僅是無法否認、頻奏凱歌,同時也是歷歷可見的。其生產機器,雖然照現代標準來看並不特別強大(在英國,1880年時它們的平均馬力還不到20匹),但通常體積都相當龐大,而且主要是由鋼鐵制成,就像我們今天在科技博物館所看到的那樣。[14] 而19世紀最最巨大和最最強大的發動機,也是最容易看到和聽到的產品,便是數十萬具的火車頭,以及在一縷縷濃煙之下,拖在其後的275萬輛客貨車。它們是19世紀最戲劇性的發明之一,一個世紀之前的莫紮特(Mozart)在撰寫其歌劇時,根本不曾夢想過會有這種產物。由閃亮鐵軌鋪成的巨大網絡,沿著平原、跨越橋梁、穿過山谷、穿越隧道,甚至翻過像阿爾卑斯山主峰那麽高的山隘。各條鐵路共同構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公共建設。它們所雇傭的人力,超過任何工業。它們駛往大城市中心,在那裏,同樣便捷和巨大的火車站正慶祝它們的勝利;它們同樣也伸向19世紀文明未滲入的最遙遠的鄉村。到了19世紀80年代早期(1882年),每年幾乎有20億人次乘坐火車旅行;自然,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歐洲(72%)和北美(20%)。[15] 在西方的“已開發”地區,當時可能沒有幾個男人一生中從未與鐵路有過接觸,甚至連不太外出的婦女,也都或多或少接觸過火車。或許只有電報這種現代科技的另一產物的知名度超過了火車,綿延在一望無際的木杆上的電報線網絡,其長度是世界鐵路總長的三或四倍。

1882年時,全球共有2.2萬艘汽船,雖然它可能是比火車頭更有力的機器,但只有少數走近港埠的人才看得見,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比較缺乏代表性。1880年時,它們的總噸位仍然(但也只是)較帆船少,即使在工業化的英國也不例外。就世界的船舶總噸位而言,1880年時,靠風力的船舶與靠蒸汽動力的船舶,其噸位比率仍然幾乎是3∶1。不過,在接下來的10年間,這種情形即將發生戲劇性改變,使用蒸汽動力的船舶將大為增加。雖然木材已換成鐵,蒸汽取代了風帆,但在船只的建造和裝卸上,傳統仍然統治著水路運輸。

19世紀70年代下半期的嚴肅的外行觀察家,對於當時正在孕育或正在產生的科技革命究竟投入了多大的注意力?這時候,正在醞釀或推出的科技變革包括各種渦輪機和內燃機,電話、留聲機和白熾電燈泡(這些都剛發明),汽車[19世紀80年代,戴姆勒(Daimler)和本茨(Benz)讓它投入使用]以及19世紀90年代出產或制造中的電影放映機、飛行器和無線電報。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觀察家已期待並預測到與電力、攝影和化學合成這些他們所熟悉的方面有關的重要進展。而他們對於科技應該可以發明機動引擎使道路運輸機械化這個明顯而迫切的問題得以解決一事,也不會感到詫異。我們不能指望他們能夠預先想到無線電波和放射性,但他們必定曾經臆測到人能飛上天這件事(人類何時不做此臆想),而由於這個時代科技上的樂觀主義,他們也必然相信它有實現的一天。當時的人們的確對於新發明如饑似渴,越是戲劇化的發明便越受歡迎。1876年愛迪生(T. A. Edison)在美國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門羅公園(Menlo Park)建立了或許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座私人實驗室,當他在1877年推出第一部留聲機時,頓時成為美國人的大眾英雄。然而盡管如此,任何觀察家都絕不會預料到這些新發明對消費者社會所造成的實際改變。因為,除了美國以外,這個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尚未引起相當的注意。